关于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专题调研和月度协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6-09-29 17:50
来源:商洛政协网
记者:
阅读:人
为助推我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8月下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围绕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月度协商。委员们实地察看了镇安县栗园移民搬迁项目、花园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和柞水县朱家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下梁镇育才移民小区、乾佑街道办亿昇移民小区、阳光花园移民安置小区等6个移民(脱贫)搬迁安置点,书面了解了镇安、柞水两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专门召开有市政协委员和市移民办、扶贫局、交通局、水务局、电力局、国土局负责同志参加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月度协商座谈会,了解工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讨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基本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围绕规划编报、项目建设、规范管理、创新示范等重点工作,抢抓机遇,抓点示范,压茬推进,呈现出发展思路科学、搬迁环境优化、建设速度加快、项目配套完善、工程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市实施移民搬迁2万户74340人,建集中安置点87个,集中安置19277户,集中安置率96.39%;城镇安置18191户,城镇安置率90.96%;上楼安置19275户,上楼安置率96.38%。截止7月底,完成投资37.3亿元,2万户安置房主体完工19568户,搬迁入住9226户,完工率和入住率分别达到97.8%、46.1%。2016年,启动实施移民搬迁31753户112092人,建集中安置点99个,集中安置27209户,集中安置率85.67%。截止7月底,完成投资34.5亿元,98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其中:地基处理1615户,主体在建11131户,主体完工12356户,达到入住条件6651户,建成率达到59.3%。
(一)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在总结近年来移民搬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思路、完善搬迁模式,扎实推进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将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更名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进一步理顺关系。彻底改变以往单纯抓移民搬迁房建设的思路,更加重视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和布局,将其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注重解决大小配套、突出抓好移民搬迁户管理、大力扶持发展配套产业、支持搬迁户创业就业,工作重心由“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二)搬迁对象更加精准。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兼顾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搬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推进工作。从6月份开始,按照移民(脱贫)搬迁四种类型重新摸底调查,并由相关部门核定,“十三五”期间,全市移民搬迁对象共计133944户474495人。年初我市将还未搬迁的7162户地灾户、2455户洪灾户全部纳入年度搬迁计划,逐户签订搬迁协议、全面掌握家庭情况和搬迁意愿,及时动员搬迁。同时,组织国土、水务等相关干部成立排查组,深入各隐患点对“两灾户”进行全面筛查,建立未搬迁“两灾户”台账,逐户做好搬迁动员工作,实行一户一策“销号制”,确保不漏一户,应搬尽搬。
(三)安置工程日趋规范。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搬迁水平为目标,进一步规范项目立项、选址、评估、审批、招投标、监理、施工、竣工、审计等工作程序,强化“五制”管理,做到搬迁安置制度健全、规范有序。坚持将水、电、讯等“小配套”建设项目与安置房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招标、同步建设,全力加快道路、学校、卫生室、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大配套”项目建设;同时围绕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达到移民新区有服务机构、有办公场所、有配套设备、有规章制度、有工作人员“五有”标准。
(四)致富能力得到提升。以省供销集团公司和各县区扶贫开发公司为投资主体,明确经营主体和扶贫责任,在全市推行“政府+市场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思路,把移民搬迁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及“四区”建设相结合,引导搬迁户“大众创业”,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园区发展与搬迁户就业互利共赢。充分利用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载体,开展种养殖、电子商务、农家乐、针织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搬迁户谋生致富能力。
(五)保障措施显著加强。及时调整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实行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等“五部门”联合督查制度,坚持一季度一督查一排名,半年一考核一点评,推动搬迁工作提速提效。结合省上新政策新要求,制定出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对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目标任务、搬迁范围、安置模式和补助标准等进行详细规定。建立“区县委书记担责、区县长挂帅、常务副区县长主抓”推进机制,实行“季度点评、专项视察、年底交账”考评机制和“红旗奖励、黄牌警告、流动管理”奖惩机制,保障搬迁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目前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搬迁任务依然艰巨。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实施以来,总体推进顺利,但各地搬迁的力度、效果差异很大,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地方的搬迁工作推进缓慢,特别是在提高入住率和旧宅基地腾退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经过近五至六年搬迁,有一定经济基础、搬迁条件成熟的群众已搬迁所剩无几,后期搬迁的对象大多是搬迁难度大的“硬骨头”;加之,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数居住偏远、贫困程度深、恋旧思想重,还有五保、残疾等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经济基础和转移就业条件,搬迁安置难度非常大。
二是配套项目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在搬迁工作中,虽然实施了大小配套项目,但配套项目与安置房建设不够协调,小配套项目与安置房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大配套项目落实到位难。加之,我市各县区普遍财力困难、投入乏力,目前搬迁安置点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建设资金没有财政预算保障,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移民小区功能不完善,影响入住群众正常生活。
三是公共服务滞后,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社区建设未按照城乡社区管理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搬迁户在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基层自治方面还不完善,小区物业管理面临“运营成本高,物业收费难”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多数集中上楼安置点未收取大修理基金,给后续的质量维修埋下了隐患。对于大量无转移就业技能、无创业能力、无致富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就近就业非常困难。一些移民点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等机构人员少、职责不明确、服务不全面、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一些不和谐社会矛盾。
四是产业发展缓慢,搬迁群众致富难。搬迁群众迁入新家后,稳定就业致富是一大难题。目前群众“能致富”的门路依然较窄。大部分移民过去依赖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搬迁后失去传统产业条件,一些群众又缺乏其他技能,重新择业的能力差,难以找到新的就业门路,多数依靠外出打工谋生。多数移民安置点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安置移民就业的产业和企业少,搬迁群众就地安置就业率很低。搬迁移民的就业技术培训、生产资金扶持、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到位,许多搬迁户处于创业无资金、就业无技能、致富无门路的困境,群众增收致富比较难。
五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配合不紧密。经过近年来的搬迁,大多数干部群众对移民搬迁工作,能够正确认识、积极支持,但也存在个别基层干部思想消极、工作应付、设身处地抓搬迁不力和部分群众政策了解不透、主动性不高等问题。此外,因移民搬迁工作涉及发改、扶贫、国土3个主要部门,省市部门之间相互衔接不畅,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前数字不一致,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影响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几点建议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既是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的重大举措,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实际行动,应强化举措、加大力度,切实加以推进。
(一)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工作共识。推进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是做好搬迁工作的关键。要把政策宣传引导贯穿于整个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始终,在做好乡镇等基层干部政策培训和业务辅导的同时,下派干部深入村、组和农户,逐户逐人深入细致的做好群众工作,让移民搬迁对象知晓政策、明白政策,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搬迁工作。应在省市移民(脱贫)搬迁政策调整到位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宣传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移民(脱贫)搬迁政策及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移民搬迁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坚定信心,自愿搞好搬迁,进一步凝聚搬迁共识。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搬迁步伐。一是完善“十三五”移民搬迁规划,加大项目支持,不断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大配套”项目,健全小区功能。二是通过规划项目相互衔接、相互纳入的办法捆绑整合各有关部门的项目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在项目整合、资金捆绑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资金统筹,推进搬迁工作。三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资金浪费行为。
(三)创新工作举措,优化公共服务。要不断强化工作措施、规范服务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一是加快搬迁户的户籍、社保、医保等制度改革,把原移民户籍村承担的农村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子女入学等职责转移到移民安置点所在的社区,使搬迁户和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二是规范搬迁小区社会管理,应由民政部门负责,加快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建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加强对移民的管理与服务,使移民整体融入当地社会管理体系。三是在移民安置点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机构,按照“政府+市场”的运营模式完善安置点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水、电、路、视、讯等日常维护管理,适当考虑搬迁户的菜地及柴草储存间、公墓等设施,保移民安置小区的正常运转。四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移民小区文化建设,使搬迁群众能够搬入城镇、融入城镇。
(四)狠抓产业培育,促进增收致富。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逐点规划配套产业,强化搬迁群众技能技术培训,进一步稳定收入来源。一是切实落实“三靠一结合”搬迁选址的原则,提高就业安置能力,为移民开辟稳定的收入渠道。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三是结合搬迁小区的区位实际,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尽力帮扶移民就业。四是鼓励移民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支持有实力的投资者创办农业产业龙头项目,使移民就地就业,促进移民增收。
(五)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搬迁成效。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确保移民搬迁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在继续实施“书记担责、县区长挂帅、常务副县区长主抓,月通报、季评比、年总结点评”的搬迁推进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一厅式”办公,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进一步规范宅基地腾退、社区化管理、后续产业发展等政策法规,着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通过“交钥匙工程”、小户型建设以及补助资金和配套资金叠加的办法,让一些生存条件差、无力搬迁的困难群众免费入住移民小区。四是适当降低集中安置比例,提高分散安置比例,使“两灾两困”户能够就近就地搬迁,确保后期任务顺利完成,取得成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