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科学优化利用全市乡村中小学布局

发布时间:2025-06-04 16:56 来源:商洛市政协 记者: 作者:柞水县政协秘书长柯长斌 阅读:

商洛是典型的土石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事业发展尤显重要。全市上下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优化学校布局、办学模式等,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变化,当前山区乡村中小学学校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规模过小,部分山区乡村学校学生数量稀少,甚至出现一个老师教两名不同年龄、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效益不高,部分校舍闲置二是办学条件差异大,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而部分条件较好地方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优越,城乡、区域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三是师资配置不均衡,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等专业教师匮乏,难以开齐开足课程,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优秀教师更倾向于流向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导致乡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城镇化加快,尤其是陕南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实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之人口出生率下降,山区乡村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也使得乡村学校生源进一步缩减。二是地理环境制约。商洛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部分村落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增加了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导致一些偏远地区学校难以撤并。三是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在投入时难以兼顾所有乡村学校,导致部分偏远山区学校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资源分配不尽合理,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区和部分重点学校。

为此,建议:

一、统筹布局规划,强化战略引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山区学校布局纳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结合商洛山区乡村人口分布、流动趋势、地理环境等因素,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对学校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按需调整学校规模,避免“空心校”与“大班额”并存。落实“一镇一策”原则,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或村落,建设规模适度、条件较好的学校,重点建设镇寄宿制中心校,实现“小学低年级走读、高年级寄宿”分层服务。

二、提升教育质量,夯实振兴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对保留的乡村学校,按标准改善宿舍、食堂、安全设施,优先保障寄宿需求;对生均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推广“教育共同体”模式,通过“强校带弱校”“云端课堂”共享优质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强化师资保障,落实“县管校聘”与“银龄计划”,动态调整教师编制,优先补充音体美、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建立乡村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教师职称晋升优先等办法,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定向招聘、特岗计划等方式,为山区乡村学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

三、规范撤并程序,保障民生底线。严格撤并标准,撤并校点需经科学论证、群众听证与公示,确保“先建后撤、过渡平稳”,不得因撤并导致学生失学或安全隐患。盘活闲置资产,对撤并校舍还可以改造为学前教育机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避免资源浪费。

四、创新育人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教育,开发农耕文化、生态保护等乡土课程,结合劳动教育与产业需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人才。强化家校社协同,联合村委、社区建立留守儿童走访、帮扶等机制,通过校车服务、家访制度保障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

五、政策协同支持,落实保障措施。将学校布局优化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统筹教育、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推进。加强教育投入保障,加大中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山区学校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改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