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关于加快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03 08:59 来源: 记者: 作者: 阅读:
  15分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建设便民生活圈就是围绕社区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生活圈,形成安全、友好、舒适、幸福的公共生活空间,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
  一、摸清底子,当好规划的"先遣兵"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以社区为单位,扎实开展摸底调研。一是对辖区各类服务资源进行普遍摸查,对辖区内现有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托教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二是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开展调查摸底,把聚焦"一老一小"家门口的生活需求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采取上门走访、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形式,了解各类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并梳理归纳成需求清单。从而精准掌握城市已有资源和群众需求"两个"底子,为统筹制定建设规划做好准备、当好"先遣兵"。
  二、科学谋划,做好建设的"规划师"
  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主导规划,根据所摸清的"两个"底子以及所在城市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已有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实际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采取集约化原则,科学制定"15分钟便民生活圈"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标准、遴选标准、服务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关注居民的喜好需求,按照"一圈一策"的标准,拟定便民服务、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等业态布局计划,科学精细精准做好便民生活圈的规划,切切实实把便民生活圈打造成"民心工程"。
  三、试点引领,做好运营的"裁判员"
  借鉴已经建成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采取"先易后难、虚拟引入、推行试点、带动推广"的方式,引导有条件的社区先推出虚拟便民生活圈平台,辅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关单位、商家积极进驻开展服务,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或专业机构来参与主导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边试点、边评估、边总结、边推广"的方式,逐步用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动打造更多便民生活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在指导15分钟生活圈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积极引导推广专业化托管、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店仓配一体等成熟模式,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确保15分钟生活圈能够长期、可持续的运转,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四、创新业态,赋能城市的"烟火气"
  强化业态创新和新技术运用,鼓励数字化赋能。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线下实体经济主体提供营销、信息、数字化工具等免费或让利服务,引导其升级成"城市零售新实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店配宅配融合,更大程度发挥城市运行中"毛细血管"的作用,让出门买菜、购药或送菜、送药上门等日常需求能在15分钟内实现"双向奔赴";并鼓励"一店多能",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租赁等项目,提升便民服务功能,为城市增添温柔底色。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及线上发券、线下兑换等免费服务,打造集约式发展"便民生活圈",让城市"烟火气"更足、居民幸福感更强,真正实现幸福就"近在咫尺"。(民进商洛市委会陈素娟反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