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协新闻 >  政协动态

商洛政协专题协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5-01-30 09:17 来源:商洛政协网 记者: 作者:何旭阳 编辑:唐俊峰 阅读: 打印
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商洛政协专题协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建设幸福商洛的重大战略目标,按照“做大城市、做强县城、做精集镇、做美村庄、做好社区”的总体要求,科学修编城镇规划,有效推动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城镇管理,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商洛城镇化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2013年,城镇化率(45.53%)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3%)8.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城镇化率(50.02%)4.49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对新型城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城镇容纳人口空间狭小、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城乡差距较大、推进城镇化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商洛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2014年常委会专题协商的重要内容。9月28日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诤言、献良策。

为了达到知情建言,确保协商质量,商洛政协邀请了省委政研室、省社科院3名专家,组织市直住建、教育、财政、国土等部门16名市政协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采取实地调研、对口协商的方式,先后深入柞水、山阳、商南、洛南、商州5个县区23个点进行了现场调研,两次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书面形式征求了44名政协常委的意见建议,形成了18份质量较高的专题调研成果,为专题协商提供了可靠依据。

形成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市政协主席王甲训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和所有细节,要让进入城镇人口全面穿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五件衣服”,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他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促进农业人口和外地人口向城镇转移聚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对城镇土地资产的经营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确保农民稳定受益;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和身份转化中的权益保护,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公平地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逐步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市政协副主席陈华洲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子设备等战略新兴、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现代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文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民有序就业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体现城镇的灵魂和魅力。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商洛市委主委王书正认为,一个有魅力的城镇要有气质,这个气质就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支撑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文化的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城镇的竞争力,未来的城镇竞争将以城镇文化潜质论输赢,近年热议的城市精神,实际就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他建议,“坚持以提升文化硬件建设为目标,既要着力打造具有商洛雄秦秀楚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和街区,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规划专业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五种意识”建设美好县城

把县城建设得更美好。市政协委员上官宏认为,县城是一个县区的窗口和名片,县城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做好、做美县城要着力增强“五种意识”:一是中心意识。县城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有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二是名片意识。县城是对外形象展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建设有特色的山城,留下永不消失的记忆。三是龙头意识。如果说把县城比作龙头,建制镇就是龙身,美丽乡村是龙尾。建设好龙头,带动龙身,摆动龙尾,形成整体互动效应。四是特色意识。打造依山傍水的山城建筑风格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五是人民意识。县城是人民的城市,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记得住乡愁。

“四个强化”做好城镇规划

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市政协委员熊德海认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他建议,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中要突出“四个强化”:一要强化整体布局。通过循环发展、板块支撑、产业带动、干道连接、小镇点缀、田园衬托、文化彰显的融合,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协调的现代城镇体系。二要强化人本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城乡一体、区域协调、集约发展、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等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三要强化个性特色。体现商洛的地域特色、文化品味和艺术个性,打造城镇建设的新亮点。四要强化衔接监管。不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规划一律不通过,不符合总体风格要求的设计一律不审批,没有搞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律不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

城镇化建设用地矛盾异常尖锐。市政协委员章荣超就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提出建议,“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严格实施项目用地定额标准,鼓励工业用地向空间发展。通过政策导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充分利用低效、空闲土地;用足用活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全市移民搬迁可腾退9.35万亩土地,可节余5.2万亩的建设用地指标;稳步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扩大川道地区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是解决城镇发展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途径;实行市域内占补平衡。改革当前的开垦费收取方式和以县为单位的占补平衡制度,采取全市统一收取开垦费。纳入市级管理,由市上下达造地任务,按项目管理,实行市域内占补平衡指标的统配。”

城镇化要抓住“化人”这个核心

城镇化要抓住“化人”这个核心,力争使多数人就近安置,在“美丽乡村”里享受城市人的现代生活。市政协委员、柞水县政协主席李邦华建议,“让迁入城镇新区的人员安居乐业,就必须采取招商引资、返乡创业、信贷支持、技术培训、优化环境等多种措施,兴办各类经济实体,让进城入镇人员充分就业,实现持续增收。对进城入镇的新住户,要加强文明意识教育,使他们自觉学文化学科学,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争做文明市民。要按照新的户籍政策,尽快解决农民进城后‘二等市民’的不公正待遇,妥善处理城里有房有业、乡间有林有地,两头都牵挂、两头都难管的问题,落实迁城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确保一方和谐安定。”

委员们的睿智之言,无不体现着他们对商洛城镇化建设的一片痴情,更凝聚着商洛政协助推幸福商洛建设的满腔心血。商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