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协会议 >  常委会会议

让戏曲“活化石”重绽光华

——陕西商洛市政协献策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小记

发布时间:2025-08-01 10:38 来源:人民政协网 记者:路强 作者: 陈俊清 阅读: 打印

秦岭深处,弦板激荡。

商洛,这座被商山洛水滋养的“戏剧之乡”,拥有4项国家级非遗、42项省级非遗的丰厚积淀,却也面临着古老艺术在时代浪潮中存续的挑战。  

近日,陕西省商洛市政协五届第十九次常委会会议以“商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为议题进行协商议政。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一场关于如何让戏曲“活化石”重绽光华的协商实践,在秦岭腹地蓬勃展开。  

“商洛花鼓的传承是我最挂心的事。”现年84岁的辛书善是商洛花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家。近年来,他反复念叨着商洛花鼓的传承,“我们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愿意学,担心花鼓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地方戏曲赓续发展的一个根本要素,就是要破解人才断层与机制困境,克服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确保薪火相传。调研数据显示:商洛虽有53名市级以上戏曲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35岁以下戏曲传承人不足2%,编曲、舞美等专业人才更是稀缺。

“输血不如造血!”市政协委员、商洛市剧团党支部书记李艳艳建议,制定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五年规划,设立戏曲专项扶持基金。将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纳入全市文化发展重点工程;对考入国家级艺术院校的学生给予学费补贴,要求其毕业后返乡服务不少于5年;发挥国家级传承人工作室作用,以“师带徒”绩效奖励激发传习动力。

市政协委员、商洛电影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锋表示,要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管理办法,完善政府购买地方戏曲演出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戏曲演出市场,激发院团的创作和演出积极性,为群众创演更多更好的文化大餐。

传统剧目《夫妻观灯》《屠夫状元》曾让商洛花鼓享誉全国,但部分新创剧目陷入“专家叫好、群众不热”的窘境。  

“商洛地方戏曲创作要坚守正道,突出地域特色,题材扎根现实,形式拥抱时代。在创作中,必须贴近城乡巨变、贴近百姓生活、贴近青年审美。”市政协委员、商州区文联主席陈明玉表示。 

商洛青年作曲家解遥星星建议,以科技赋能激活传统基因,建立“商洛戏曲数字基因库”,可运用AI分析花鼓曲牌,生成适配现代审美的变奏模板,让古老乡音焕发青春律动。  

尽管商洛“周周有戏看”“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每年达七百多场,但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偏远山村年均观戏不足1场。一次在杨斜镇西联村的送戏活动中,有位老农拉着演员的手问:“这么好的戏,啥时能再来?”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专职委员田朝霞建议打造“戏曲扎根工程”。她主张在戏曲传统积淀深厚的镇办推行“一镇一剧团”。每镇培育1个本土剧种社团,财政补贴购置流动舞台车,让“戏窝子”深扎民间土壤。  

农工党商洛市委会认为要持续推动“戏曲进校园”制度化、课程化,编写戏曲地方教材,将戏曲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美育课程或社团活动体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中小学生戏曲文化素养。

商洛共拥有298项市级非遗,但委员们看到:很多项目都是各自为战,如丹凤高台芯子、商南花灯戏、柞水渔鼓等珍贵资源未能形成合力。  

应该搭建“非遗矩阵”文旅融合平台。镇安县剧团团长唐乐表示,要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模式,在云盖寺镇等省级非遗示范镇开辟戏曲主题旅游线,游客可白天体验传统非遗技艺,夜间观看戏曲实景演出,促进文体旅跨界融合发展。 

“实施‘戏曲+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激发文化消费动能。”市政协委员、商洛日报社综合记者部副主任李亮建议,打造“跟着戏曲游商洛”精品线路,开发沉浸式戏曲文旅项目,打造“戏韵商洛”主题民宿。设计“花鼓”“道情”系列农产品包装,将戏曲表演与柞水木耳、商南茶等特产推介相结合。

当童声演唱的花鼓小调在校园回荡,当《若河》的廉韵唱段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商洛人蓦然发现:戏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地域的精神基因与文脉根基……这场会议落幕时,市政协分管文史工作的副主席杨建军表示:“我们要守护的不仅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更是商洛人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文化底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