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太白庙
洛南县石门镇的华阳山太白岔村过去有座“太白庙”。东南距镇政府约20公里。据传是唐朝诗仙李白曾到此漫游时,他狭义济民,感化乡里,遂由世人修庙祭祀。这座历经数载修葺的庙宇,坐落在今太白岔村委会驻地西北方向的庙台,坐北向南,道貌岸然,属三体一院建置,即就是正殿三楹,偏殿三楹,虚观三楹,花瓦、红扇,彩门楼。门额白底黑字,楷书“太白庙”三字;正殿是悬匾木雕“太白诗仙”四个斗大金字。正殿中塑有李太白全身像。东西两三墙内绘有李太白系列故事“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庙院内有棵不老苍松,两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旁有钟架,上有古大钟一个。大门有联一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朝吟夕诵换回尘寰梦迷人。”内容让人们回味无穷,很受启发。
“如泥不污吐清莲,义侠沦落在世间,翰林抱负终是梦,落踩红尘自成仙。”这是洛北石门一带人们歌颂李太白的一首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时由于贺知章、吴筠等人推荐,在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而被征召到长安任翰林供奉,当起皇帝的秘书。唐玄宗也给他以特别的恩遇。但政治上不受重用,又受权贵谗毁,不久就于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来到洛南各地漫游时,拜谒了景村和巡检的老君庙、四皓镇的四皓庙等。写有《谒老君庙》、《春夜洛城闻笛》及《送魏万还王屋》等诗篇。
石门古镇历来声名远播,据说,李白慕名游石门时,向北到过留题、张湾、陈墹、杨氏城、黄龙铺、太白岔等地。太白岔是一块美丽的土地,比较独特。七个自然村,分布在石门河支流太白岔河流域。土地肥沃,耕地达1400余亩,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两岸青山隐隐,松柏四季常绿,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真是一块世外桃源。相传,正当李白来此地漫游时,却有个地方巫医作祟,他假装神仙附体,图财害命,戏弄妇女,横行乡里,竞把个太平盛世弄得不成样子。虽民怨载道,却无力除患。李太白体察民情,即晓喻乡里,取缔了巫医。黎民得以安乐。为了纪念李太白救民之功,故而老百姓就在当地高台上建造了太白庙,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断。后又以庙命名为太白岔村。
可惜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庙里古大钟和古老松被毁坏,庙也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做“四旧”彻底拆除,仅留庙台遗迹尚存,然而太白岔村名却一直流传至今,也算是对诗仙李白的另一种纪念形式。近来曾多次前往采风,搜集地方文史资料,凭吊诗仙庙宇遗迹,写有《谒太白庙》诗曰:
朝闻林海起钟声,远望高山曙欲晴。
嵬嵬峻峰无鸟迹,隐隐荒径有人行。
庙院一棵苍松老,岩下三湾浅水清。
滚滚红尘烦恼事,轻轻说给庙台听。
嵬嵬峻峰无鸟迹,隐隐荒径有人行。
庙院一棵苍松老,岩下三湾浅水清。
滚滚红尘烦恼事,轻轻说给庙台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