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茶’统筹融合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协商报告
为助力推动商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商洛茶产业发展基础,提升茶叶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市茶产业全链条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6月27日,市政协召开了五届十三次常委会,就“坚持‘三茶’统筹融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议政性协商,形成调研报告,现就专题调研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茶产业发展基础及优势
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协商,特别是考察学习外地发展茶产业的思路理念和方法举措,委员们认为:商洛市作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产茶区,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清朝顺治元年,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刘氏从安徽和州引种茶树成功制成本土第一个茶品——象园茶,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西北农业学院的张淑珍来到商南县,演绎了“南茶北移”的故事,创造了在北纬33°生产生态茶叶的奇迹,改写了中国茶叶的栽培史,实现了商洛茶产业发展里程碑式的飞跃。近年来,商洛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眼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内扩规模提品质,外拓市场打品牌,全市茶园面积已达61.8万亩,年产量1.18万吨,“商南茶”“象园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秦岭泉茗”被认证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重要指示,充分认识茶叶产业对于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确定了“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发展思路。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涉茶县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商洛市茶产业链建设方案》,严格责任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见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确保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规范茶园建设,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茶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标准化的改造提升。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6个,新建改造茶园2.86万亩,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15.4万亩、有机茶园11.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5.1万亩,辐射带动了绿色高效茶园建设,进一步激发了中小茶企发展活力。印发了系列技术手册,强化技术培训,并组织市县茶叶专家、科技人才深入企业、基地、茶园等进行上门技术指导,茶叶生产得到有序开展。
(三)突出主体培育,龙头带动作用彰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经营模式,鼓励支持茶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实力,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53个,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茶叶企业1092家。通过“外引内育、培强扶优”,以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和镇安县盛华茶叶有限公司为主要“链主”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接终端消费市场、促进产品加工增值、搭建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注重品牌创建,产业提质效果突出。坚持把品牌整合创建作为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制定《商洛市“秦岭泉茗”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目前,全市累计认证茶叶“三品一标”23个、GAP认证2个、名特优新产品8个,打造区域公用品牌3个、产品品牌25个。5个企业品牌和5个产品品牌入选陕西省农业品牌目录,“秦岭泉茗”被认证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省六大名茶之一。成立了市级茶叶协会1个,县级茶叶协会3个,组织茶企赴西安、汉中、杭州、乌鲁木齐等地开展宣传推介,全面拓展营销渠道,合力强化商洛茶品牌宣传,提高商洛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商洛茶发展。
(五)促进融合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大力发展“茶+旅游”“茶+民宿”“茶+康养”“茶+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了以商南富水茶海公园、山阳南宽坪黄花岭茶园小镇等为代表的茶文旅融合基地,建成茶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茶叶生态观光旅游人数年均达50万人次,旅游收入2.5亿元。以全市打造“中国赛事名城”为契机,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陕西省选拔赛、茶叶开采节暨“秦岭泉茗”杯品鉴大赛、“茶香秦岭四月天”第六届秦鼎杯征文大赛等赛事活动,不断放大赛事活动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益得到提升。
二、困难与问题
(一)产业基础较弱,扶持力度不够。茶园机械化作业基础薄弱,适宜陡坡茶园推广的茶园管理机械较少,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存在管理、维护、采摘不当、不精细等问题。茶树改良成果推广缓慢,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仅占23.1%,与全国十三五期间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68.2%相差较大。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传、市场开拓、营销网络建设、茶文化研究方面投入还远远不足。
(二)产业效益较低,文化引领不明显。加工龙头企业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体效益不高,2023年全市茶园亩均效益9726元,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亩均效益22786元、普洱市亩均效益21531元、安康市亩均效益29464元相比,差距较大。精深加工产品仅停留在新产品研发、中试及代加工阶段,未能实现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变。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缺乏特色和文化优势的深度挖掘,茶文化、茶历史不深,茶文化氛围不浓,茶故事不响;茶文化旅游领域产品形式和运营模式单一,创新创意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科技赋能较少,品质提升缓慢。目前我市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主要还是以老一辈茶农为主,茶二代、新生代茶农占比小,从事茶产业科技攻关、新品研发、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导致茶园管护水平和茶企生产加工水平不高、鲜叶采摘不标准、夏秋茶利用率低等问题。相关镇办茶叶技术示范与推广人员新老断层,大多数身兼数职,有的甚至脱离主业,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精细加工等方面技术不到位,标准化生产难以实行,茶叶质量安全难以控制。同时品牌管理运营、品质内控、茶文化推广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市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品牌效应较差,龙头带动不强。商洛茶叶品牌有近100个,2023年认定商南泉茗、镇安象园茶、天竺翠峰为我市的区域公用品牌,但市级品牌“秦岭泉茗”整合缓慢,单个品牌价值不高,并且当前许多茶品牌的主要销售市场局限于市内或省内,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我市除4家省级龙头企业外,其余均为家庭式小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黄山市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安康市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
三、对策和建议
商洛茶叶虽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已达60余万亩,但与全国著名茶区相比,提升空间依然很大,例如公共品牌市场影响力、龙头企业市场带动力、国内市场营销体系有待加强,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亟待开拓,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亟待提高等等。为此,结合考察调研,立足商洛实际,就助力推动商洛茶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强化市域布局、规划引领。一要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制定出台市县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超前谋划制定《十五•五茶产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动茶产业全面发展。二要优化产业布局。依据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从茶叶种植、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进行产业功能划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进适区适种,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原料种植、加工、集中销售等基地,实现标准化、区域化产业管理模式。三要强化推动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园区承载、部门帮扶、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市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责,落实茶叶全产业链“链长”负责制,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夯实领导责任、牵头部门、人员服务、配套措施、监督考核等事项,形成有职有权、干事管事的有效运转工作机制。
(二)强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先。一要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利用“秦岭最美是商洛”、“22℃商洛”金字招牌,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推动绿色转型升级、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着力提高茶品质,将优质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品质优势。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推动低产茶园更新改造、优良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新建茶园标准化建设,规范茶园管理技术,夯实茶农、茶企的茶园管护责任,提高单产和质量,把最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质的产品。三要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茶产业数字赋能,实现茶园可视化安防预警、土壤环境实时监测、科学配方施肥、数据分析智能联动、安全生产追溯管理。严格茶叶质量检测标准,完善茶叶全流程质量管理,建立茶叶种植、管理、采摘、运输、制作、包装、存储到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系统。
(三)强化品牌战略、市场运作。一要推动品牌整合提升。坚持“做大企业品牌,做强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打造好商洛茶叶高纬度、高海拔、高矿物质的“三高”品质特征,重视标准化生产,唱响商洛市茶叶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市域品牌整合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出台《商洛市茶品牌整合方案》,完善商洛“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思路,分层次推进茶叶品牌建设,通过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内容建设好品牌这个系统工程。二要加强品牌宣传推介。鼓励龙头企业举办品牌推介活动,借力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参与重大展览和茶事活动,利用机场、高铁、高速、公共交通和城市标志物等,全方位加强广告宣传,通过专场推介、媒体宣传、茶艺展示、市场开拓等综合措施,提高商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扩大销售终端市场。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建设,加强与采购商、经销商、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对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不断突围新渠道,带出商洛、走出陕西,融入全球,推动商洛茶叶品质化、品牌化、市场化。四要强化品牌保护使用。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滥用区域公共品牌等行为,形成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市场通道,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保证茶产品的价格、销量,助力茶农增收。
(四)强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一要坚持“科技优茶”战略。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装备支撑,根据发展实际兼顾茶叶产品创新、生产效率提升,推进茶园种植管理,实施宜机化茶园改造和坡改梯,提升高标准茶园比重。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圃,选育、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良种茶园和无性系茶园比重。建立健全茶科技研发中心,开展茶科技攻关,重点抓好优质茶开发、有机茶生产、生态茶贮藏保鲜技术以及茶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二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协作。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商洛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合作,加大茶叶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培养“有技术、懂政策、会经营”的乡土茶专家,完善县镇村茶叶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茶企为依托,组建专业化茶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茶叶区域性实验站,结合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科技人才,组建茶叶技术团队,引进茶叶专业人才,构建“院地合作攻关、市县协同推广、企业成果转化”的茶产业全产业链科研创新体系。三要加强茶科技创新。着力引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精深加工,加大茶饮、茶点、茶食、茶保健品、茶文旅商品、茶日用品等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力度,通过生产加工红茶、黑茶(茯茶)有效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围绕全过程机械化,推动茶园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机械研制以及耕作施肥一体机、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与技术运用。
(五)强化茶旅融合、文化赋能。一要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本地茶文化的搜集、整理、宣传和推介,深化茶文化研究,形成一批茶文化成果。二要用好展示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和茶企建设茶博物馆、茶文化展示中心、大众茶馆等,扩大商洛茶叶的文化影响力。在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展销场所设立品鉴销售中心和网上销售二维码,通过茶文化展示、茶叶品鉴,带动茶叶销售,提升商洛茶叶知名度。依托农产品交易会、茶叶博览会等平台,组织茶叶企业积极参展,充分展示商洛茶叶文化。三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创意创新科技赋能。开拓茶产业、茶文化消费新方式,培育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新赛道,以茶产业、茶文化消费的新模式引领“三茶”融合发展。学习借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等地成功经验,以茶文化为主题,创办一批茶文化研学推广学院,推出一批精品茶文旅线路,打造一批名茶特色小镇、名茶博物馆、名茶主题庄园,努力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四要营造“三茶”融合发展氛围。以“茶+n”的理念,在商业街区、文化体育休闲场所、旅游景区、居民生活区等设立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推广消费区,推出茶+艺术、茶+音乐、茶+健康、茶+文学、茶+科技、茶+历史、茶+摄影等消费业态,展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承、茶旅融合、茶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茶节、全民饮茶日等,让喝茶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潮流。
(六)强化龙头带动、政策扶持。一要强化内育外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茶企和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借助茶企独有的知名度和加工产能、市场资源,把商洛茶产品做优、做实、做精、做强。二要强化政策支持。开展茶产业气象指数保险试点,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茶农、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的支持,重点扶持茶园良种化改造,茶厂改造和SC认证,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改进生产条件、提高加工能力,营销网络、包装中心、安检平台建设。三要强化金融助茶。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市场拓展等,深入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科技创新、龙头带动、市场拓展、茶旅融合等工程建设。加大金融助茶力度,市县政府设立茶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投资茶产业项目。引入担保、贴息、保险、证券、信贷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龙头企业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