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新突破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2009年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矿产和尾矿资源,坚持循环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以尾矿为主的工业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着力发展现代材料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循环发展向绿色发展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既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市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市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尾矿利用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工业经济上台阶。如何实现突破?突破的途径是什么?我们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进行了专题调查、协商、研究,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我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我市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发展有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探索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径,扎实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尾矿利用项目。目前,已累计培育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95家,建成尾矿利用项目125个,累计消纳尾矿6300万吨,形成以岭南佳泰、鑫磊恒达为代表的混凝土加气板材及装配式建筑PC构件产业链,为实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新突破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是推动有压力。全市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富集,现有大型矿藏35个,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企业114家,尾矿、矿山和冶炼渣场319座(处),尾矿库134座,堆积尾矿量接近2亿吨。众多尾矿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市既是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区和关中的生态屏障;既要承担“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任务,又要承担维护区域内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这就倒逼我们必须促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消除尾矿安全隐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破有挑战。要实现尾矿综合利用重大突破,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规划层面:目前的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规划已显陈旧,与新技术进展和政策环境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全面修编,以确保其适配性和引领性;在技术研发方面:虽然市材料院技术研发机构已经建立,但受限于经费、人才资源以及体制机制不顺,尾矿技术的深入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从产品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建筑骨料等初级产品领域,与承德等先进地区相比,高端产品存在明显差距;在要素保障环节:企业融资、产业用地、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短板不少。
二、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化转型的思考和建议
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在尾矿利用上实现新突破,关键是要补齐发展短板,重塑产业布局,打造“五低”环境,强化保障支撑,尽快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突破发展新路子。
(一)尽快补齐发展短板。主要是补齐规划、技术、政策等方面短板,夯实绿色发展、突破发展的基础。
一是补齐规划短板。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先导,针对当前尾矿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亟需启动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应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业专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我市尾矿资源的库存情况、利用现状,科学制定尾矿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规划,确保发展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二是补齐技术短板。优化市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管理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以提升研究院的整体实力。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平台,通过自主、联合或委托研发等方式,研发尾矿利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特别是在尾矿透水材料、微晶装饰板材、微晶发泡陶瓷、高强结构件、土壤改良剂等中高端产品方面,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尾矿资源利用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三是补齐政策短板。借鉴承德经验,明确并加强各项扶持政策。比如,对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优先审批和优先供地的政策;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为投资额的10%;对尾矿利用企业,推行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并严格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2022年版)》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尾矿综合开发利用企业的负担,免收其3年的市级以下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构建“一主多副”的产业格局。根据市场前景、要素保障、技术条件、区位特征等综合分析,商洛的尾矿综合利用要按“一主多副”的产品格局重塑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商洛特色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
一是做大一个主导产品。顺应装配式建材加快应用的新形势,全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2027年,总产值达百亿元。要推动岭南佳泰、鑫磊恒达等领军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与中建、中铁等央企建立产品供应关系、不断开拓市场。认真实施《关于推动陕西省装配式建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装配式建材的市场份额。
二是做优多个新型产品。主要是在有价元素回收、有机肥料、尾矿回填、旅游开发领域等方面得到突破。要有效提取金、铜、钒、钼、铁等有价元素,实现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进尾矿转化为磷肥等有机肥料,研发土壤改良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利用尾矿回填我市现有的100多处选矿遗留矿穴,切实降低安全风险;对于确实无法“二次生产”的尾矿坑进行生态复原,按照康养之都建设目标,进行旅游开发与生态复原,同步推进,提升经济、生态双效益。
三是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主导”原则,对全市的金属、非金属矿业以及其它尾矿资源利用企业进行全面整合,推动我市尾矿利用企业从分散开发模式向集中集约、规模化的方向转变。鼓励“矿主”企业深入开发利用尾矿资源,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企业向集约化、链条化发展方向转型。引导相关矿业及尾矿利用企业通过并购、参股、控股等多元化方式,对“低效、小型、分散、弱势”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三)打造“五低”投资环境。一个理想的投资环境,应该具有相对低的税费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以及水电气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制度性管理成本。任何一个城市,只要这五个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全世界、全社会各种资本、企业、要素都会向它聚集。因此,必须在营造“五低”投资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降低税费成本。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全市企业。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以补充企业资金缺口,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是要把金融系统的融资结构,包括信贷机构、直接融资和非银行融资机构这三者之间的比例调整得科学合理,总体上控制在银行信贷占50%,直接融资占35%,非银行金融贷款占15%,是比较合理的。要恢复设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专项资金,并统筹各类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尾矿利用企业倾斜;要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强合作,争取更多低成本、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深化与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签订特色化贷款项目服务协议,为特殊项目设定专门的贷款条件和还款计划。
三是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支持物流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优化区域内公路网络建设,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建设铁路货运专线,加大铁路运输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尽量使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约化布局,避免“天女散花式”布局,从而减少物流成本。
四是降低要素成本。要素成本是企业运营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是劳动力成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确保我市有稳定且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作为企业发展基石的土地和房产资源,其成本控制也至关重要。政府需合理规划土地开发,抑制地价和房价的过快增长,从而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是降低制度性管理成本。要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能否快速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于是否有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并确保持续健康运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机构,充分发挥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优化尾矿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确保能够迅速应对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实施市县领导分包项目建设责任制,为项目提供“一对一”的跟踪服务,确保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制定专门针对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的考核激励办法,每年市委、市政府对工作表现优异者进行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