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协工作 >  视察调研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13 13:19 来源:商洛政协网 记者: 作者: 阅读: 打印
  2015年9月,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苏红英带领下,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柞水县朱家湾村和石瓮社区、商州区江山村、丹凤县竹林关村,进行了实地察看,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中省决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部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市县联动、合力抢抓、提质提速的工作局面,启动和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今年全市共启动52个创建村,重点建设示范村8个。
  1、领导重视,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3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旅游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了市委书记等8位市级领导,市发改委等8个市直部门及7名县区委书记指导包抓示范村的“市级领导指导、市直部门帮建、县区负责人主抓”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相关问题,带领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七县区委书记赴安徽、浙江考察学习,通过现场会、办公会等形式持续传导压力,强势推进,掀起热潮。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超前谋划,加强指导协调和督导检查,保证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
  2、制定规范,合理布局。市美丽办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出发点,按照体现差异性、突出引领性、注重实用性的原则,及时制定印发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规范》、《管理办法》、《评定细则》和《考核细则》,指导各县区工作。按照全国美丽乡村、秦岭美丽乡村、特色美丽乡村的不同标准定位,结合旅游发展,编制了全市总体布局规划和示范点规划。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明确优先抓好重点景区周边村、高速公路沿线村、特色优势明显村等基础条件较好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各县(区)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和明确了各自建设美丽乡村的定位和目标。
  3、聚力实干,打造典型。各县区按照市上部署,迅速行动,走出去学经验拓思路,请进来边规划边建设,全力推进。抽调强有力的干部,驻村进点,夯实责任,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包建、镇村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聚合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发挥“5+2”、“白+黑”的精神,指挥在一线、实干在一线、督导在一线,以超常的措施推进建设,所到之处,场面令人感动和赞叹。全市遴选确定的朱家湾、石瓮子、前店子、江山、后湾、巡检、云镇、竹林关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经过4个多月的打造,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游带动效应初步显现。柞水朱家湾乡土气息浓厚、高端民宿有创意,获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丹凤竹林关村将古镇打造、生态观光、移民搬迁相结合,探索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商州江山村在基础差的情况下,倾力打造水景观和田园风光,美化庭院,让江山村变了面貌,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4、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市县(区)加大财政投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金融支持、社会帮扶、农民分担等筹资渠道。市、县政府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全市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切块5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市直8个帮建部门及市环保局、市国土局等单位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筹资2240余万元,集中向美丽乡村投放。全市8个示范村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11.93亿元。山阳按照政府主导、共同开发、互利共赢的思路,吸引民间资本进行合作经营,前店子村招商引资4亿元建设的漫川人家项目和农业产业休闲园项目极大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成为今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名。各级帮建单位立足部门职能,积极整合项目,加大了对示范村和重点村的倾斜力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5、完善机制,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重点项目建设观摩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县区委书记拿在手上亲自抓,各示范村都成立了县级领导挂帅的工程建设管理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书记工程。建立了工作推进、协调联动、投入保障、长效管护、考核激励五大机制,有力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公示包抓任务、发布工作动态,举办书记系列访谈、主题征文和品牌促销、特色文化展示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共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局面,掀起建设热潮,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由于受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建设规划有待完善和提高。由于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晚、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村没有编制完整的建设规划,施工中随意性较大;有的村规划编制简单,没有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有同质化倾向;有的村单纯追求“高大上”,有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现象;有的村规划思路不清晰、不定型,存在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2、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和夯实。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生态环境的长期管护还难以落实。特别是软件建设仍是短板,如餐饮住宿的环境卫生、服务管理、农民素质转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产业发展有待培育和提升。各示范村普遍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如何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拓宽增收渠道方面办法还不多,在产业的培育和提升上,项目不够明晰,推进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农民持续增收缺乏坚实基础。
  4、地方特色有待挖掘和打造。在打造显山露水的外部环境上,各示范村都做足了文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文化内涵支撑方面,缺乏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的挖掘、整理和展示,乡土气息不浓厚、乡村风韵不突出,地方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5、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和拓展。农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但从目前情况看,各示范村的建设是以各级政府主导推动、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为主,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作为以旅游为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发挥市场作用、解决资金瓶颈方面还需不断创新。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找准发展定位,不断完善规划。顺应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加速迁移、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发展的趋势,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全国美丽乡村、秦岭美丽乡村、特色美丽乡村的不同定位,以超前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完善乡村建设规划,并与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切实以规划引领建设。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乡村原貌,尊重乡村风俗,凸显农家情趣和乡村乡味。强化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思路,坚持全市统筹布局、整体谋划,以县循序推进、分步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2、加强配套设施,改善民居环境。在强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以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为重点,推进安全饮水工程、河渠治理、危房改造等项目;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乡村绿化水平,彰显绿色生态基调,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按照改造提升、旧村整治、保护特色的思路,打造田园风光型、宜居舒适型、休闲旅游型等各具特点的乡村环境。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村集体、农民共同投入的环境管护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各类公共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3、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建成西安大都市休闲基地的目标,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为基本路径,加快发展中药材、核桃、板栗、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八大件”,不断延长产业链,丰富农产品品种,着力打造“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实现镇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促进特色产业、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积极培育农耕体验、休闲农业、农家餐饮、养生保健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发展格局。
  4、挖掘乡村文化,彰显地域特色。重视乡村的历史记忆、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整理展示乡村的人文历史、宗教传衍、风情习俗等文化遗产。策划包装一些接地气、有内涵的民俗活动,让乡土文化气息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彰显地方特色。
  5、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推进发展。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主观意愿,引导、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其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对一些具备条件的村,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在继续完善提升“八朵鲜花”整体水平的同时,统筹兼顾,再启动建设一批各具优势的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让全域乡村游逐步变为现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