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财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年初工作安排,10月12至14日,市政协副主席陈华洲带领市政协部分常委、委员和市工信、财政、农业、商务、统计及商丹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先后深入丹凤县尧柏龙桥水泥公司、商南县柏伦国际彩印包装产业园、山阳县陕西必康制药等15个企业及项目建设一线,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财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唐高民、王应武、任志林等10名委员和部门负责同志作了议政发言,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财源建设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和财源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部署,深入开展了以培育骨干财源、强化税收征管为主题的“育财强税”活动,创新生财思路,完善聚财方法,积极壮大支柱财源,开辟新兴财源,挖掘潜力财源,拓展增收渠道,夯实财政增收基础,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2.17亿元,增长6.2%。地方收入完成29.04亿元,增长13.1%。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17.1亿元,增长10.3%。非税收入11.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1.1%。一、二、三产提供税收分别为136万元、12.4亿元、17.8亿元,分别占总税收的0.05%、40.91%、59.04%。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末的21亿元、12亿元,分别增加到2015年的45亿元、31.65亿元,年均增长16.2%、21.4%,分别较“十一五”末(2010年)增长1.12倍、1.63倍。主要做法和特点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市、县(区)政府牢固树立抓财源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财税牵头、部门参与、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协调有力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财源建设困难和问题,基本做到了“认识、项目、责任、措施”四个到位,初步构建了齐抓共管财源建设的工作局面。商南县大力实施“干部进企促发展、银企携手保增长、书记县长进高校”活动,确定20余名县级领导挂帅,从经贸、发改等部门抽调60余名干部,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主动上门为企业协调解决突出问题,保障企业高效运转;洛南县开展“进企业、促帮扶”和“百人百日进百企”活动,实行县级领导及工作队包抓重点建设项目制度,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帮扶重点工业项目,财税部门科级以上领导包抓财源建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财政系统各单位包抓财政建设示范点责任制,确保了包抓领导、包抓项目、包抓责任、包抓措施和包抓效果。
(二)科学编制规划,部署指导到位。坚持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支持经济工作的有力抓手,科学编制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推进任务落实。市政府印发了《商洛市财源建设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全市财政十二五规划》、《商洛市育财强税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各县(区)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财源建设工作中、长期规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财源建设规划、思路和措施,保证了财源建设的持续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山阳县制定出台了《山阳县财源建设中长期规划》、《十二五财源建设发展规划》、《财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每年设立工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集中打造“一区五园”;每年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做优做特“魔芋、九眼莲、生态黑猪、山地肉鸡”等特色农业“八大件”;每年融资15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县城“十大工程”、5个重点镇、5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年预算100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每年设立财源建设和项目发展基金4000万元,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镇安、柞水等县区每年向乡镇、各部门和国有控股企业下发年度财源建设目标任务,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三)综合跟进施策,协调发力到位。市县(区)政府充分发挥财政的资金筹措功能,通过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一是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市共筹措项目前期费1.53亿元,市财政安排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和新型城乡社区等“四区”建设及产业引导资金7000万元,通过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拨付改投资”等方式,积极支持骨干财源建设。二是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全市争取和投入建设资金29.5亿元,申报企业发展项目120多个,到位资金1.04亿元,为114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5亿元,大力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支持群体财源建设。三是加大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2014年,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1.18亿元,培育新兴财源增长点。四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24项,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项目引领,难点突破到位。市、县(区)普遍建立了重点财源建设动态项目库,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全力建项目、增投资、兴产业。一是凝心聚力建项目。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强力推进市区“十大工程”征迁安置、“十大棚改”项目,确保了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二是创新思路谋项目。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充分研究中省市产业政策,围绕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重点区域领域,策划、包装、论证一批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战略产业项目。三是破解难题促项目。紧扣项目用地、融资和审批环节,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利用力度,用足用活土地整理、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运用PPP等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事业等项目建设,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全民招商引项目。积极做好“西洽会”暨“丝博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各类节会的参展工作,采取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商会招商等形式,招引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产业项目入商。
(五)建立健全机制,奖惩激励到位。市政府印发了《商洛市财源建设奖励办法》,每年全市设立总量不低于1000万元的财源建设奖励资金(其中:市财政200万元,县区不少于100万元),对财源建设先进县区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市财政局依据《全市财源建设考核评比暂行办法》,对各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市政府对排名前三名的县区授予“年度财源建设先进县区”,并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2011年来,奖励县区12个(次),企业82家(次),拨付奖励资金850万元,县区财政用于财源建设奖励资金达900余万元。市财政加快构建市县区“双赢”财政利益分配机制,实行“三挂钩六保障”,实施增收激励,做大财政蛋糕。洛南、商南、柞水等县区对各镇实行核定基数、收入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各镇财政收入返还直接与税源培植挂钩,对各镇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烟叶税等税收核定基数,逐年度考核,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各镇,用于支持各镇培植财源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各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全市财源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骨干财源项目少且总体规模小。从我市企业纳税情况看,2014年全市纳税过千万企业仅为24户(若只统计产业类企业,有的县则没有纳税过千万企业),县区财政收入严重依赖于这些企业,如果这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对县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很大。
二是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走高。我市骨干财源项目少,税收贡献小,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缺乏有力支撑。特别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19.52%猛增到2014年的41.12%,2014年非税收入达11.94亿元,为2005年的24.85倍,这说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收入质量下降。
三是财源建设对矿产资源类企业的依赖不大。我市矿产业一业独大,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在矿产业高幅增长和我市铁路高速路等重点基础建设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从2006年开始,我市财政收入经历了3年的高速增长期,地方财政收入年度增幅分别为37.3%、46.4%、38.1%;从2009年至2012年,虽然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都在30%以上,但收入增长主要是依靠财政部门组织非税收入来支撑,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为13.09%,为2006年以来最低。由此可见,我市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对采矿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依赖过大,形成了“一矿独大”的财源格局,财政收入受矿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巨大,表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迫切需要调整优化。
四是财政支持财源建设投入不足且支持方式单一。我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需要支持项目点多面广,而支持资金数量小,达不到有效促进骨干财源做大做强的目的;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基本还是分布在各个相关部门,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形成支持财源发展的规模效应;在支持方式手段上,以传统的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为主,缺乏资本运作平台,缺乏“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参股”、“股份退出”等现代手段的综合运用。
五是个别县区、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部门、县区对财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财源建设是强基固本、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财源建设措施缺乏、推进不力,影响了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整体推进。
三、加强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财源建设领域。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聚集产业群,加快培育骨干财源企业。注重招商引资质量,把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力求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认真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注重招商引资的选择性,多引进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对财政贡献额高的项目和企业。同时,积极主动,全程跟踪,为企业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已签定合同项目的落地生根。
第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增加财源建设资金总量。继续执行财源建设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县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企业创业、创新。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银行融资为重点,以股份集资、企业上市融资为突破口,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财源建设资金支撑体系,逐步建立财源建设资金投入的滚动发展机制。创新财源建设资金运行机制,围绕财源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统筹安排财源建设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扶持资金,将资金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财源、优势企业倾斜。
第三,整合各类财政投入资金,大力支持重点财源项目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产业项目,加强财源建设专项资金整合,整合捆绑使用各类财政资金支持财源建设,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突出支持重点,以企业对财税的贡献额为评判依据,加大重点骨干财源项目支持力度,着力建设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率高的骨干财源项目,促进完整的产业链、新的经济带的形成。注重抓好群体财源,发挥规模优势,选择前景好、科技新的企业重点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新的骨干财源。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市财源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支持骨干企业上市,加大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更多更好的企业上市,增加财税总量,增添社会效益。
第四,抓好财源载体建设,促进财源有分散走向聚集。重点支持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促进企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中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财源集聚。重点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市县重点工业园区的财源建设。
第五,强化考评刺激机制,凝聚财源建设合力。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将财源建设工作拿在手上,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整新思路,落实新举措,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财源建设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由市县区委、政府督查室和财政部门牵头,定期对市县区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问效、督查评估,发现纠正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严格量化考核,将财源建设纳入市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设计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方法,注重考核结果的转化运用,激发和调动各县区、各部门、各镇办、各企业和社会各方抓财源建设工作的潜能与积极性,更好的为建设幸福商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