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协工作 >  视察调研

关于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

发布时间:2016-03-23 15:49 来源:商洛政协网 记者: 作者:王晓峰 王鹏军 编辑:寇静 阅读: 打印
关于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和月度协商情况的报告
  为助推我市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10月至11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全市“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和月度协商。委员们实地察看了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和南坪村、铁峪铺镇化庙村、龙驹寨街道办何家店村以及商州区牧护关镇闵家河村、三岔河镇黄鱼沟村、陈塬办事处上河村7个“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示范点,听取了两县区工作汇报,分别进行了座谈讨论;并书面了解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县“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专门召开有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扶贫局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市直驻商州区和丹凤县包扶工作团牵头单位负责人以及市政协委员参加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月度协商座谈会,了解工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协商对策建议。委员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贫困现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范围启动实施了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分两轮对全市贫困低收入户进行结对包扶脱贫。各级包扶部门和干部职工结合实际、紧盯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扎实推动“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总体工作实施顺利、效果明显。截止目前,全市986个市县(区)部门单位、3.21万名干部职工共为924个贫困村、7.28万户贫困户投放各类帮扶资金6.91亿元,落实帮扶项目5591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86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31个,为贫困户办实事5.52万件。
  (一)党政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实现小康和建设幸福商洛是重要举措,及时制定出台了《商洛市“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参与方式、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并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扶贫工作开展。各县区也将“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制定并印发部门包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手册、干部包扶贫困户明白卡,细化包扶任务、包扶项目、包扶年限等,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机制,确保了“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二)工作思路精准。全市上下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完善思路,精心谋划,扎实推进真扶贫、扶真贫。一是精准识别。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识别标准,将全市符合条件的1031个贫困村、14万户贫困户作为“双包双促”扶贫对象,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为实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精准谋划。围绕“制定一个好规划、发展一个好产业、培育一个好项目、创造一个好环境、建设一个好班子、树立一个好形象”六大任务,因村因户制宜推进扶贫工作。三是精准施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人一方”的思路,制定帮扶计划,确定脱贫路径,落实帮扶责任。四是精准管理。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双包双促”信息管理系统,对“双包双促”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实时监控、全程跟踪。五是精准考核。市县(区)党委、政府把“双包双促”等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工作督查督办范畴,严格考核奖惩,确保了工作落到实处。
  (三)扶贫措施有力。各级包扶部门和干部职工突出五大重点,强化包扶措施。一是突出政策扶贫。重点抓好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救助保障三方面的政策保障,帮助特困群众脱贫。二是突出产业扶贫。树立“产业第一”的扶贫理念,努力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特色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稳定致富。三是突出技能扶贫。组织开展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致富一片”的目标。四是突出信心扶贫。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等依赖倾向,增强主体意识,激发主动脱贫、自力致富的原动力。五是突出信息扶贫。充分发挥包扶部门、包扶干部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注重提供市场、投资、用工“三大”信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保障机制健全。为确保“双包双促”工作开展,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工作开展。一是建立领导带头机制。市县(区)党政领导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全面落实资源整合主体责任,搭建平台、多方联动、统筹安排,加大贫困村、贫困户人财物投入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典型带动机制。对全市选定的100个包扶贫困村,适度集中人财物力,实施重点帮扶,探索经验,示范引领,加快精准扶贫进程。四是建立“双向承诺”机制。组织包扶干部与包扶贫困户签订双向承诺书,夯实包扶部门、包扶干部和贫困村、贫困户的责任。五是建立党建引领机制。选派部门驻村扶贫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支部党员结对包扶贫困户等办法,进一步增强了贫困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六是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把包扶成效与干部成长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干部做好扶贫工作。
  (五)包扶成效显著。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改变了贫困面貌。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致富产业加快发展,贫困户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商州区修复改造贫困村通组道路227公里、入户路500条9.8公里,核桃、食用菌、大棚蔬菜等致富产业不断壮大,顺利实现8350人脱贫。丹凤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36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07个,现实2653户1.08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锻炼了干部队伍。各级包扶干部通过驻村实践,帮助贫困户抓产业、促增收、解决实际困难,锤炼了工作意志和能力,改进了工作作风。三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探索了打造“基金航母”注入金融活水、土地集中发展现代农业、“五位一体”避灾搬迁移民、整村推进打造美丽乡村、繁荣生态旅游多业联动发展、园区承载促进创业就业、协会引领拓宽营销渠道等7种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存在问题
  全市“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我市到2020年要实现54.67万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些干部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理解不透、认识不深,仍然习惯于定计划、分项目、拨资金等传统帮扶方式和施舍、捐助等扶贫办法,在“精准”上下功夫不够;个别干部甚至认为帮扶工作收效慢、工作琐碎、难显政绩,不愿在扶贫工作上用心思、下气力,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观念落后,依赖性严重,自身动力不足,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甘愿受穷。
  二是产业扶贫相对滞后。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最持续的脱贫致富的途径。而我市目前的产业化扶贫水平低、效果差、管理不够规范,推进相对滞后。一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造成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不够理想;二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和大户,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的机制约束,不能充分有效发挥扶贫政策优势和扶贫工作效益;三是扶贫政策措施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化扶贫的要求,扶贫资金、项目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是包扶责任仍需强化。市县区党委、政府部门包村扶贫任务完成较好,中省驻商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包扶工作相对较差。部分包扶部门的扶贫工作停留在表面,包扶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扶贫成效不佳;少数驻村工作队驻村次数较少,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未脱离本职工作,存在“身在村庄心在机关”的现象;个别包扶干部特别是机关年轻干部缺乏基层经验,包扶方法不灵活、措施不得力,甚至面对包扶工作无从下手,不知干什么、怎么干?存在应付差事、包而不扶的情况。此外,还存在包扶工作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等问题。
  四是扶贫规划有待完善。根据全市“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各级包扶部门、干部职工要围绕“制定一个好规划、发展一个好产业、培育一个好项目、创造一个好环境、建设一个好班子、树立一个好形象”六大任务开展包扶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也发现了一些在总体安排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各类资源捆绑整合、包扶责任监督落实等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发展产业提出“一村制定一个产业规划,一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难度较大。
  三、工作建议
  推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既是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幸福商洛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必须如期完成的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加以推进。
  (一)加大宣传,凝聚共识。要通过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2020年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深刻理解“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加快幸福商洛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进一步增强“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把实施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新常态,强化治理和消除贫困的担当意识。引导和发动群众,从探索致贫原因入手,解决导致贫困的思想观念问题,帮助群众进一步树立自力更生的创业致富信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最大化激发其内生动力,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发挥出来,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要按照“五个一批”的扶贫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目前实际,突出重点,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精准扶贫。一是抓好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贫到户、分户施策,按照突出产业扶贫、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实现扶贫转型升级的要求,采取“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共建基地、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二是抓好搬迁扶贫。全面实施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对生存条件恶劣或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有效实施搬迁安置,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帮助尽快脱贫致富。三是抓好兜底扶贫。严格落实兜底脱贫政策,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类型贫困人口,在落实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按照脱贫标准补足差额”的责任部门、补差资金筹措办法等,确保兜底补差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强化投入,加快步伐。要进一步创新融资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精准扶贫投入,加快精准扶贫步伐。一是落实扶贫开发投入政策。认真落实市县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政策,加强扶贫资源统筹整合,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真正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能力和增加收入的产业项目上来。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撑作用。积极发展村级互助资金,探索以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为平台,政府、企业、帮扶单位和社会组织捐资、注资、多元开放的扶贫互助资金融资方式,并利用扶贫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撬动金融机构放大信贷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审计和稽查工作,积极利用第三方力量开展监督,特别是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实行零容忍,坚决从严惩处,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四)统筹资源,增强合力。要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优化环境、增强合力,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加强与中省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和中省企业的沟通联系,抓住国家增加扶贫投入和实行对口精准扶贫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更多的中省国有企业参与商洛的产业扶贫,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加大特困区域发展和贫困村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力度,把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信息化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条件摆上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挖掘社会扶贫潜力。积极动员倡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双包双促”工作,进一步落实帮扶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
  (五)完善机制,确保实效。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体制,确保工作实效,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一是夯实工作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应认真履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既要高度重视也要抓好落实,既要精心部署也要亲临一线,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推进落实扶贫脱贫双向承诺责任书制度,将贫困县“摘帽”和贫困户脱贫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倒排时间节点,确保如期脱贫。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年度考核办法,优化指标设置,加大考核力度,真正把考核结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三是加强督查指导。适时组织开展调研督查活动,对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应把精准扶贫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选派“第一书记”为契机,切实加强贫困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