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按照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在各县区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11月11日至25日,市政协组织300余名市政协委员,组成7个视察团,由各位副主席带队,采取跨县区交叉视察的方式,对全市7县区开展了集中视察活动。视察团成员先后深入县区重大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和社会事业建设一线,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重点了解和掌握各县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先后召开座谈会7场次,听取了各县区政府的工作汇报,60余名委员作了议政发言,提出意见建议80余条。市政协主席王甲训全程参与了商州区的视察活动。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通过视察,委员们一致认为,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凝心聚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1-9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07.08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一产增长4.7%,二产增长13.4%,三产增长8.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82亿元、同比增长18.8%;财政总收入完成29.6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12亿元、同比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00元、同比增长10.9%。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县区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强化领导包抓,实行定期交账,认真解决难题,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超额完成投资任务。商州区17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60个,30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洛南县10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00个,21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丹凤县6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58个,25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商南县76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4个,24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山阳县106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06个,29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镇安县5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50个,20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柞水县10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00个,22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商洛电厂、山柞高速等全市重大项目如期开工,较好的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坚持将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点,统筹推进工业企业稳产提效、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6.04亿元,同比增长18.2%。企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值619.89亿元,同比增长28.5%。商州区突出抓好企业培优、扶强、解难工作,强化原料供应、用电、用水、资金保障,做好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全力支持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发展;洛南县扎实开展“百人进企解困稳增长”、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暨集中投产活动,促进工业提产达效;丹凤县落实规上工业和重点工业建设“六个一”责任制,设立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商南县年产1.5万吨高纯硅生产线改造、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等项目建成试产,“763”科研攻坚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山阳县制定出台了工业保产稳增长“9条意见”和“10条措施”,38家规上企业有33家实现满负荷生产;镇安县出台了“稳增长促发展”40条意见,设立了2000万元的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展电子商务,挖掘工业发展产能;柞水县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盘龙生态产业园和小岭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孵化园项目快速推进,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三)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各县区加大城镇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城镇环境卫生、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实施棚户区改造,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城镇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商州区积极保障市区“十大工程”建设,西街、朝阳片区、莲湖东侧安置房主体封顶,“十大棚改”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洛南县秦唐街公园、华阳路拓宽等工程全面完成,华阳老街和南沟社区开工建设;丹凤县中心街改造、金山公园等市政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洞底、老君棚改拆迁正式启动;商南县“道路畅通、功能配套、住房保障、文化惠民”四大工程顺利实施,香水湾、下塘坝棚户区主体基本建成,赵川、金丝峡等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涉及19个机关单位、1333户拆迁户的西街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山阳县翠屏山森林公园、西河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十里大道建成通车,漫川、高坝2个国家级重点镇,户塬、天竺山2个市级重点镇,宽坪、照川等5个县级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安县城提升改造“十大工程”有序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柞水县建设“三大会客厅”,县体育场周边、迎春小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实施,仿古街立面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四)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县区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商州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果、畜、菜、药”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推进提质增效。陕西森弗天然制品公司种植千亩万寿菊喜获丰收;洛南县华阳现代农业园区生产设施基本建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秦阳复合肥、仓圣金银花茶被授予“商洛名品”称号;丹凤县积极建设农业产业化十大基地,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1个,发展家庭农场57户,专业大户87户,建设电商扶贫电子商务网点15个,被列入省级电商扶贫试点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县”;商南县积极创建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县,稳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新培育申报市级园区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山阳县高坝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商洛优源陕南生态黑猪养殖园等20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申报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3个,市级知名商标11个;镇安县发展特色农产“八大件”,大力发展养蜂、油用牡丹、刺绣等地方产业,做好农副产品收储、加工、包装和销售,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柞水县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卉丰和正森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17个。
(五)旅游三产日趋活跃。各县区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着力加快精品景区、美丽乡村建设,筑巢引凤,借力发展。商州区江山美丽乡村景区游步道、环山路,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启动建设,成效明显。168“互联网+生态商州”电商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洛南县老君山4A级、柏峪寺洛河漂流3A级景区和巡检街社区等5个美丽乡村创建全面推进,蟒岭绿道洛南段10.3公里道路改造加快实施;丹凤县商贸物流、康体养老等新兴消费业态快速发展,龙驹山庄、新时代商业中心建成运营;商南县组建了县电商服务中心、“e动鹿城”电商服务平台和3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网上注册店铺400余家。启动了闯王寨4A级景区和鹿城公园文化广场3A级景区创建,后湾等5个“美丽乡村”和小河流域5个特色农庄建设效果显著;山阳县法官等7个连片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建成了“大秦岭农特产电子商务山阳展示体验馆”,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站31家,中国网库运营平台项目落户山阳;镇安县打造“中国栗乡、全景镇安”旅游品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云镇、丰收等5个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柞水县把生态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产业,推动旅游与医药、康体、养老、文化、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飞越大秦岭空中旅游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朱家湾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六)民生工程得到改善。各县区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坚持“一户一法、一村一策”,突出政策、产业、技能、信心和信息扶贫五大方面,通过兜底、教育、搬迁、造血、责任扶贫五大方式,扎实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加强陕南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8000余人。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教育强县区创建步伐,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撤村并镇、镇办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公车及工资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卫生计生医疗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新农合财政补助比例、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住院患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75%以上。信访维稳、平安创建、安全生产、防灾应急等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委员们认为,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未消除,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和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在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产业层次还不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够平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县区项目推进有欠帐,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不足。二是在农业发展方面,现代农业发展较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三是在财政增收方面,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骨干财源培植困难,非税收入占比大,经济下行挤压了财政增收空间,结构性减税政策叠加实施影响了税收增长;工资、养老、公车改革等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民生刚性支出增加较快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四是在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资金、土地制约瓶颈较大,棚户区居民拆迁安置、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任务繁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质量亟待提高。五是在旅游三产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精品景区建设乏力、特色不明显,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三产开发显得滞后;“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措施还需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空心化”学校严重;农村医疗设施、医技水平有待加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任重道远。
三、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委员们指出,2016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幸福商洛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一)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重大举措,为加快建设幸福商洛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紧紧结合市县区实际,不断明确发展思路,精心谋划好“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深刻把握“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深刻把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三五”规划的一系列新亮点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新要求。深刻领会国家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及时吸纳真知灼见,努力把市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成一个体现国家产业方向、突出县区特色、指导商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地方财政增收基础。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管用的措施,策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在策划和建设重大财源项目上狠下功夫,真正使市县区财政收入稳健增长建立在可靠的财源项目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创新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强大资金保障;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的进程;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的包抓推进、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努力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切实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真正培育出能够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实际,积极争取已经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力度,拉动我市经济稳步发展。
(三)牢牢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工业经济赶超发展。牢牢抓住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弘扬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等发展理念,增添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商洛工业经济赶超发展。抓住中央稳增长、扩内需的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申报创办工业经济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新格局,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做大做强基础产业的基础上,加快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继续加强工业项目引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注重引进产业链长、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配套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修建农村道路,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土地科学、有序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为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条件。科学协调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加强中心村和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并与重点镇同步规划建设。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落实中省市各项农业富民惠民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建立健全重点农畜产品储备制度,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与创创造性。
(五)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聚力建设美丽乡村。坚持把棚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审视,拓宽视野,务实担当,挖掘潜力,稳步推进,不断凝聚增进百姓福祉,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商洛的正能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注重从“输血”变“造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住有所居;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阳光操作、和谐拆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始终坚持多措并举、破解难题,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土地难题;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形成抓棚改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棚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始终突出好的主题、好的思路、好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共同关心、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妥善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深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等重点民生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完善思路办法,实施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和分配管理工作,确保低收入群众住有所居。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加强农村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新型实用人才。深入推进镇村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加大设备投入,培养专业医技人才,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激发创业热情,增添创新活力。深化财税体制、事业单位分类及公务用车改革,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商贸物流等新型消费服务业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节能宣传,倡导绿色消费,营造全民节约、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深化平安创建,营造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群众安居的大好局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