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短视频防沉迷监管疏导赋能三维屏障
近年来,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也愈发普遍,触网年龄日趋低龄化。然而,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不少青少年感觉刷短视频会“上瘾”,经常“机不离手”。
短视频沉迷极易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后果,一些不良信息还会产生误导,进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危害不容小觑。为防范青少年沉迷短视频,促进未成年人安全用网、健康成长,建议:
一、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在制度上,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平台责任。按照《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与时俱进,针对新形式、新问题推出新举措,构建起渐趋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刚性建好“防火墙”,为青少年设置起“防护网”。在技术上,应进一步向科技借力,推动责任落细落实。监管部门可利用上线审查、应用管控等实现综合监管,短视频平台等也可运用身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推动“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迭代升级,确保监督精准有力。
二、注重疏导,合力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平台和创作者有责任瞄准未成年人需求,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多供给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多发布、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过精神充盈的生活。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应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图书、文体设施、社区活动等更可及,为未成年人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对于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无法陪伴的情况下,社会各方应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关爱,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三、授之以渔,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针对孩子的好奇心理,变堵为疏、加强引导,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和用网能力。家长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孩子了解手机的实用性功能,陪孩子一起使用手机,为孩子选择那些画质精美、情节健康的,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学知识的视频和节目,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放下手机,与孩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和交往,多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用更有趣的活动转移其对手机的过度关注和依赖,有效防止网络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