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破解“随礼攀比”难题 涵养厚植清醇民风

发布时间:2025-02-19 16:30 来源:商洛市政协 记者: 作者:​市政协委员、镇安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播音员雷曼曼 阅读: 打印

近年来,人情礼金不断攀升,以往以农特产品作为贺礼的形式已逐渐被现金取代,如今随礼两三百元已属常见,甚至不乏上千上万元的情况。部分脱贫群众虽年收入超过脱贫标准,但人情随礼支出却过高,一些农户为了维持面子,不惜借钱随份子,致使“随礼攀比”现象在农村频繁出现。这种随礼攀比之风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还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果产生了直接影响,亟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倡导文明风尚。

为此,建议:

一、形成一个“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随礼致贫”整治工作连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要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辖区“随礼攀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项整治。

二、摆脱两个“心理”。基层政府、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要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三下乡”等活动,通过召开群众会、政策宣讲会、戏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教育群众摆脱以下两种心理:一是摆脱“找补”心理。要及时引导群众摆脱愈演愈烈的“人情债”,随出的钱越多,就越想“不能亏本”,越要利用一切机会“找回来”的心理怪圈,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二是摆脱“面子”心理。很多群众并不想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但有的群众为了将红白喜事过得体面,事前大摆请客宴,事中大摆宾客宴,事后大摆谢客宴,很多钱花在不必要的开支上,实际上又拖欠巨大的“人情债”,实属被不良习俗裹挟不得已而为之。

三、强化三项“举措”。建议纪委监委、宣传、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治理“随礼攀比”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整治的目标、重点、主要任务、工作措施提出明确要求。文件主要体现以下三项措施:一是树立典型。基层政府要树立若干名带头涵养家风正气、新事新办的典型,帮助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摆脱人情来往束缚。对于那些新事新办拒收礼金的人和事要在农村“好家庭”评选、基层公益性岗位设置中优先考虑,同时兑现一定的“爱心超市”物品奖励,让乡村振兴战略拥有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二是社会监管。在村(社区)中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运行机制,动员有威望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乡贤和老模范加入,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明确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写入村规民约,达到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三是源头把控。主要是把好“四关”:即村(居)委会要把好红白喜事举办关、群众把好随礼关、新闻媒体把好监督关、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把好处理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