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助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00多个,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体育健身设施配置不够均衡,“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带动效果不明显;四是缺少“爆点”赛事名片,商洛“康养之都”对外的知名度、影响力未达预期。
为此,建议:
一、坚持“建运管”并重,发挥公共设施的基础功用。要科学布局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商洛市体育设施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动标准化社区、重点镇村“10分钟健身圈”建设,构建统筹城乡、服务便利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要常态长效运营。及时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公共体育设施运营办法或意见,打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设施建设、运营领域的渠道,构建全市体育设施“投入多元化、运营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要精细规范管理。探索设立体育设施专项资金,建立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数据库,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力度,形成“齐抓精管”的大管理格局。
二、坚持“聚引育”结合,发挥专业队伍的引领作用。要聚才。建立本地体育人才“智库”,不断加大使用、评价、激励的力度,引导民间“高手”“达人”针对群众需求差异开展靶向服务。要引才。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力度,邀请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人士担任特聘教练、特约老师、名誉指导,实现体育人才价值与全民健身发展“双线提升”、地方经验与行业前沿的双向滋养。要育才。搭建“专业协会+专业院校”人才培养平台,与职业俱乐部、知名体育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畅通培训和进修渠道,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
三、坚持“康体医”融合,发挥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力。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建立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与联合攻关机制,立足资源禀赋,加大对运动康复、康养保健、体育医疗等产品的研发,创新体育、医疗与康养交叉融合平台,打造前沿优势。要培育新型消费点。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探索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嘉年华等方式,推动“体育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消费活动。要培育新兴产业群。在健身器材制造供给、赛事策划组织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一批科学健身门诊,支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景区和康养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以康养铸魂、体育塑型、医药赋能的融合发展产业集群。
四、坚持“官校民”齐动,发挥精品赛事的破圈效应。积极承办重大官方赛事。全面优化赛事组织、创新办赛模式、多方宣传推介,在进一步擦亮国际沙排、环秦岭自行车赛等赛事品牌的同时,争取再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落户商洛,聚力打造“国际排球之城、中国赛事名城”。大力兴办亮点校园赛事。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育苗工程,加大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推进体育赛事进校园活动,积极争取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奔跑吧·少年”等影响大、带动强的品牌赛事,厚植赛事经济土壤。精心举办特色民间赛事。按照“一县一赛事、一赛一特色”的思路,倾力打造“村BA”“村超”等IP品牌赛事和社火、龙舟等地方民俗赛事,持续提升“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为建设中国康养之都、美丽中国先行区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