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乡村建设工作的建议
推进乡村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中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调研发现,当前乡村建设还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统筹推进力度不强;村庄规划滞后,乡村特色不明显;投入机制相对固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群众参与度不高;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尽快理顺工作体制,推动工作高效运转。体制不顺,一切不顺;体制顺,一切皆顺。今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率调研组在安徽调研时,与会人员建议,要从国家部委层面尽快理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职责。在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乡村建设工作由乡村振兴局牵头被明确,但目前各市、县大部分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建议尽快按照国家要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乡村建设工作牵头部门由农业农村部门移交乡村振兴部门,将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形成管理体制与国家一致,工作体制顺畅,组织领导到位的工作统筹推进机制。
二、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确保建设有规可依。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的法定依据。建议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重点对村庄人口总量、设施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生态保护、村集体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保通过整治达到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便利、田园风光优美、生活富裕和谐的目标。特别是市上确定建设的秦岭山水乡村示范村要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三、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加大投入真金白银。乡村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这些都是准公益项目,且涉及面广、量大,需要财政“真金白银”投入。建议从省级层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争取国家专项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一点、市县级财政拿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集体经济公益金用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机制,明确中央衔接资金,涉农资金整合、市县财政、帮扶单位、集体经济五项投入的额度或比例,把投入机制落到实处。
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更是责任主体。建议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彻底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多措并举,以干部谈思路、示范户讲感受、群众提建议的方式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群众事“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推行“积分制、清单制、门前三包”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探索,将集体经济收入分红从直接发钱转变到聘请乡村建设“公益岗”、购买服务等方式上来,充分调动群众“因劳而获”的积极性,让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成为一项长远的惠民工程,让群众真正成为建设的主角。
五、健全管护机制,实现村庄长治久美。乡村建设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建议各地要按照“市级抓总、县(区)主抓、镇街落实、村为单元、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把管护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建立起“有人抓、有制度、有队伍、有监督、有奖惩”的“五有”秦岭山水乡村管护体制机制,真正让村庄村颜永驻,推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常态长效。(市政协委员刘家祯反映 )
一、尽快理顺工作体制,推动工作高效运转。体制不顺,一切不顺;体制顺,一切皆顺。今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率调研组在安徽调研时,与会人员建议,要从国家部委层面尽快理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职责。在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乡村建设工作由乡村振兴局牵头被明确,但目前各市、县大部分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建议尽快按照国家要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乡村建设工作牵头部门由农业农村部门移交乡村振兴部门,将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形成管理体制与国家一致,工作体制顺畅,组织领导到位的工作统筹推进机制。
二、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确保建设有规可依。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的法定依据。建议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重点对村庄人口总量、设施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生态保护、村集体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保通过整治达到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便利、田园风光优美、生活富裕和谐的目标。特别是市上确定建设的秦岭山水乡村示范村要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三、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加大投入真金白银。乡村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这些都是准公益项目,且涉及面广、量大,需要财政“真金白银”投入。建议从省级层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争取国家专项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一点、市县级财政拿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集体经济公益金用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机制,明确中央衔接资金,涉农资金整合、市县财政、帮扶单位、集体经济五项投入的额度或比例,把投入机制落到实处。
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更是责任主体。建议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彻底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多措并举,以干部谈思路、示范户讲感受、群众提建议的方式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群众事“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推行“积分制、清单制、门前三包”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探索,将集体经济收入分红从直接发钱转变到聘请乡村建设“公益岗”、购买服务等方式上来,充分调动群众“因劳而获”的积极性,让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成为一项长远的惠民工程,让群众真正成为建设的主角。
五、健全管护机制,实现村庄长治久美。乡村建设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建议各地要按照“市级抓总、县(区)主抓、镇街落实、村为单元、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把管护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建立起“有人抓、有制度、有队伍、有监督、有奖惩”的“五有”秦岭山水乡村管护体制机制,真正让村庄村颜永驻,推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常态长效。(市政协委员刘家祯反映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