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减少面源污染的建议
农膜使用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等多项功能。我市部分山区因低温、干旱、贫瘠等因素限制了农业发展,因此农膜使用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市推广应用很广,2022年全市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27.83万亩。据调查:一是目前我市使用的农膜大多是难分解的塑料制品,加之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二是农户对残膜的环境管理意识淡薄,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等新型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致使我市农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实现了大幅度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农膜,农膜老化破碎和回收不完全,造成大量农膜残留,污染土壤。三是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了我市提出的农村景观化目标的实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止地膜污染对"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市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和回收利用监测体系。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地域面积、种植制度、适用作物、使用农膜种类、铺设方式、回收方式等因素合理设置农残膜监测网点,全面掌握我市农田地膜、设施棚膜等农膜残留和污染情况,为全市甚至全省农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对农膜回收、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一是加大实施机械回收农膜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生产中应主推秋后残膜回收机械,重视播前残膜清除机械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大可降解农膜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设施棚膜等农膜的科学收藏技术的宣传推广,减缓棚膜的老化,提高利用率。四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对作物的后期生长发育基本不影响或影响较小,且地膜老化易损前及时揭膜,使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提高残膜回收率。
3.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目前市场上仍销售有0.004毫米的不符合标准农膜,使用后,不但起不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反而极易造成农田"白色污染"。应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禁不符合标准农膜销售和使用。同时,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加快制定有关回收利用农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特别要统筹安排设立乡村农残膜回收点,促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市政协委员郑小惠、叶赟、冯文萍反映)
1.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市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和回收利用监测体系。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地域面积、种植制度、适用作物、使用农膜种类、铺设方式、回收方式等因素合理设置农残膜监测网点,全面掌握我市农田地膜、设施棚膜等农膜残留和污染情况,为全市甚至全省农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对农膜回收、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一是加大实施机械回收农膜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生产中应主推秋后残膜回收机械,重视播前残膜清除机械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大可降解农膜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设施棚膜等农膜的科学收藏技术的宣传推广,减缓棚膜的老化,提高利用率。四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对作物的后期生长发育基本不影响或影响较小,且地膜老化易损前及时揭膜,使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提高残膜回收率。
3.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目前市场上仍销售有0.004毫米的不符合标准农膜,使用后,不但起不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反而极易造成农田"白色污染"。应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禁不符合标准农膜销售和使用。同时,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加快制定有关回收利用农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特别要统筹安排设立乡村农残膜回收点,促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市政协委员郑小惠、叶赟、冯文萍反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