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合 文旅联动 让商洛地方戏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时代华章
商洛地方戏曲种类丰富,全市共有戏曲剧种16个,主要剧种有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秦腔、眉户、豫剧、汉剧、花灯戏、渔鼓等。其中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最具代表性,商洛花鼓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洛道情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商洛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坚持开展“戏曲进乡村” “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凝聚合力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在戏曲保护传承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因种种原因,地方戏曲在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学生知晓率低、青年观众较少、宣传力度有限、文旅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建议:
(一)建立“戏曲进校园”传承体系,不断夯实传承根基。建议市教育局将“戏曲进校园”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重要内容,联合市文旅局制定工作方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实现“戏曲进校园” “三有”目标。一是有学校戏曲社团。市教育局负责在全市实施“戏曲进校园” “一校一社团”工作,力争3年内实现全市中心小学以上戏曲社团全覆盖。市文旅局负责选派优秀戏曲演员担任学校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对教育系统音乐老师开展戏曲专业培训,不断充实戏曲传承人才队伍。二是有戏曲教材读本。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商洛戏曲读本》地方教材,编排商洛花鼓戏韵律操,使中小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商洛地方戏曲。三是有全市成果展示。市教育部门、市文旅部门每年举办“商洛青少年戏曲汇演”活动,对在汇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学生、老师参与热情。
(二)创新“年轻化”传播与体验模式,调动青年参与热情。一是注重创作,贴近现实。剧目创作应根据时代发展特色,创编一些年轻人爱看的现实题材,对经典剧目进行创新,唤起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使地方戏曲从“讲古”转向“讲我”,成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时代画像。同时,推出“99元戏曲卡”,每年可观看戏曲类演出10场次。二是科技融合,沉浸式体验。利用市、县区博物馆、文化馆、景区等场所设置戏曲体验角,探索利用影视技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创新舞台设计与互动体验,使技术与艺术结合,延伸戏曲的美学边界,回应青年对“参与式”文化消费的偏好。三是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市、县(区)戏曲院团与主流媒体合作,开设“商洛有戏”专题,邀请青年戏曲演员入驻抖音、视频号,常态化开展“名家教唱” “幕后探班”直播,制作戏曲元素创意短视频、动漫,投放至本地生活类APP或广场大屏幕。
(三)实施“戏曲+”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激发文化消费动能。一是实施“戏曲+旅游”,做活戏曲资源。打造“跟着戏曲游商洛”精品线路,在金丝峡、漫川关等核心景区常态化嵌入非遗戏曲展演,如花鼓选段《夫妻观灯》,道情经典《孝廉弑母》片段等。开发沉浸式戏曲文旅项目,打造“戏韵商洛”主题民宿,提供戏曲服饰打卡、夜间庭院小戏体验,游客可参与数字化身段学习、虚拟扮相体验。二是实施“戏曲+农产品”,使戏曲赋能特色农产品。设计“花鼓”“道情”系列农产品包装,扫码可听相关戏曲选段;举办“戏曲名家助农直播”,将戏曲表演与柞水木耳、商南茶等特产推介相结合。
(四)建立“全社会”协同保障机制,筑牢传承发展根基。一是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制定《商洛市戏曲类公共文化服务采购目录与实施细则》,将商洛花鼓、商洛道情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经典保留剧目、优秀新创剧目、特色戏曲普及教育活动(进校园课程、工作坊等)及承担核心传承的院团纳入采购范围。设定年度基础采购场次,采购价格参照省上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二是提高院团激励标准。大幅度提高新创剧目、优秀剧目等奖励标准,对剧目获省级以上奖励或青年观众上座率明显提升的院团,给予额外场次采购或单场补贴上浮10%-20%的奖励。拓宽资金渠道,设立“商洛戏曲振兴基金”,鼓励企业赞助。三是夯实人才梯队。实施“名家传艺计划”,为70岁以上非遗传承人配备青年助手(政府补贴),与专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商洛花鼓、道情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