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位一体”体系 续写“戏剧之乡”新辉煌
商洛文化底蕴深厚,戏曲历史悠久,特色各异的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等地方剧种,根植民间,竞相争艳,形成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精品剧目,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的美誉。然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时代的进步,商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人才断层严重。老一辈艺术家逐年减少,青少年群体兴趣不足,高校戏曲专业设置缺位,后备人才严重匮乏。二是发展资金受限。财政投入有限,文化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突出,民间艺术团体缺乏政策扶持。三是保护与利用失衡。地方戏曲数据库建设滞后,文旅融合浮于表面,未能将戏曲文化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筑牢制度根基,也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拓展发展空间,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凝聚共识,唯有以系统性思维破局,方能续写“戏剧之乡”新辉煌。为此,建议:
(一)构建“戏曲保护”体系,夯实传承基础。整合戏曲资源,建立乐谱、音频、影像及传承人档案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对濒临消逝的曲目进行修复还原,建立“智能档案馆”,以科技支撑赋能戏曲保护。设立“戏曲传承人津贴”,提高传承人待遇,以“传帮带”传统夯实传承基础。推广“非遗+研学”模式,探索创建“地方戏曲保护区”。
(二)构建“教育培育”体系,破解人才难题。推动省市高校设立戏曲专业,鼓励高校与院团合办“戏曲学院”。落实“特人特招”政策,缓解急用人才难题。健全进修深造机制,梯次提升演艺水平,分级消除人才断档现象。编写《地方戏曲鉴赏》教材,推进“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有效拓展地方戏曲的受众面和人才选拔空间。
(三)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设立市县“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深化院团改革,鼓励院团市场化运营,以市场化反哺公益性。建立专业院团与民间演艺团体“一对一”帮扶机制,促进民间艺术团体健康发展。探索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立法,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四)构建“文旅融合”体系,着力补短扩链。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商洛籍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以其恢弘的历史画卷、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完美演绎了主人公忆秦娥的艺术人生,被多家艺术团体搬上舞台,特别是今年3月由张艺谋执导的电视剧《主角》在西安的开机,万千观众满怀期待,必将对戏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市审时度势,已将《主角》改编成花鼓戏,并将在9月搬上舞台。建议借鉴《长恨歌》、《刘三姐》等成功案例,在商洛花鼓《主角》一期完成后进行二次改编,以主人公艺术人生为主线,以花鼓曲目为背景音乐,将传统演艺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精心编排一部《主角·忆秦娥》精品,植入景区进行常态化实景演出,为广大游客和《主角》粉丝打造一场来商洛必看的文化盛宴,真正将戏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