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置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商洛市在戏曲保护与创新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非遗保护机制逐步完善。镇安花鼓、渔鼓等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县剧团作为传承主体,创排了《聂焘》《杜鹃花开》等省级获奖剧目,扩大了地方戏曲影响力。二是政策支持初见成效。市县两级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缓解了基层演出经费压力。三是名人效应初步显现。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等文化名人的作品,为商洛、镇安戏曲发展注入文学深度,带动了社会对地方文化的关注。然而,当前商洛戏曲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缺失、力量薄弱,制约戏曲传承发展。县级剧团编制紧缺,镇安剧团仅30人编制,实有43人,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编剧、导演、舞美等核心岗位长期空缺,老艺人退休后技艺濒临失传,如镇安县剧团20年来未招聘、培养出专业编剧、导演。其根源在于基层文化单位改革滞后,激励机制缺位,人才待遇与职业发展路径不明。
(二)资金短缺、设施落后,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县级剧院设备陈旧,数字化改造滞后;乡镇文化站功能弱化,多数缺乏固定演出场地。资金依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市县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地方戏曲创排、培训、非遗保护等工作难以常态化开展。
(三)创作乏力、创新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近年来,商洛虽有个别剧目获奖,但整体创作乏力,对地方戏剧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陈彦等名家的文学资源未充分转化为地方戏曲精品。
(四)形式单一、融合不足,联动效应不够明显。目前对地方戏曲的传播仍以传统舞台为主,与新媒体、研学旅游、文创产品结合不足。比如,镇安县虽开发了“书香文旅路线”,但戏曲元素融入不够,未能形成“以戏带旅、以旅促戏”的发展格局。
为此,建议:
(一)强化制度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建议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县级剧团由差额转为全额事业单位,调剂增加传承单位(县剧团)编制,设立“戏曲人才特岗”,联合专业艺术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定向招聘编剧、导演等紧缺人才。设立“商洛戏曲人才发展基金”,对在戏曲传承、创作、表演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对非遗传承人发放专项津贴,抓好地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传帮带”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进修、交流、演出的机会和资金支持。将戏曲人才纳入市县人才引进计划,完善基层文化单位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让地方戏曲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基础。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推进县级剧院数字化改造,建设乡镇文化站小型舞台和排练室。建立“戏曲传承基金”,按比例保障市县财政投入,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参与花鼓、道情、渔鼓、汉剧等非遗剧种保护传承与发展。推动县级剧院与企业合作,进行数字化改造和设备更新,打造智能化、现代化的演出场馆。利用闲置的乡镇学校等资源,建设乡镇文化站小型演出场地和排练室,为戏曲演出和培训提供场所。
(三)发挥名人效应,打造精品力作。成立“商洛戏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地方剧种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为戏曲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充分利用陈彦等名家的文学资源,邀请他们参与地方戏曲剧本创作和指导,将《主角》《星空与半棵树》等文学作品改编为戏曲剧目,打造“文学IP+戏曲演绎”双品牌。设立“商洛戏曲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对有潜力的创作项目给予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精品力作。
(四)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开发“商洛戏曲文化旅游专线”,在商洛各个景区、景点植入沉浸式戏曲演出,设计如“跟着花鼓游商洛”等戏曲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展“商洛戏曲线上展演”活动,制作戏曲短视频、直播节目,扩大商洛戏曲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产品,将戏曲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中,提高戏曲文化的附加值。将康养产业与戏曲文化深度融合,举办“秦岭戏曲节”,推出“看大戏、品药膳、游山水”特色品牌,整合戏曲演出、非遗展览、戏曲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和戏曲爱好者,提升商洛戏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注入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