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难题的建议
商洛作为享誉三秦的“戏剧之乡”,拥有花鼓、道情等丰富多元的地方戏曲资源,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是商洛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保护工作,出台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为戏曲传承注入强劲动力。商洛专业院团凭借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接连推出《情怀》《若河》等多部扎根现实、贴近生活的优秀剧目,成功打开局面,吸引更多关注。但随着时代变革与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矛盾凸显,人才断层、创作创新动能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建议:
(一)构建人才保障体系,破解断层困局。一是靶向引才。建议编办、人社、文旅部门联合制定《商洛市地方戏曲特殊人才引进与评价办法》,在编制、职称评定上开辟“绿色通道”,对专业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吸引高层次戏曲人才汇聚商洛。二是系统育才。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给予经费和场地支持,明确带徒任务与目标要求,确保传承实效;推动市县(区)院团与艺术院校共建“戏曲传承班”,探索“订单式”委托培养模式,为戏曲传承输送后备人才。三是事业留才。将市县(区)院团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社保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解决戏曲人才的后顾之忧;设立“商洛戏曲新苗奖” “优秀青年戏曲人才创作基金”,对崭露头角者给予持续扶持;改善院团排练、演出条件,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激活创作演出引擎,打造时代精品。一是创作扶持。设立“商洛戏曲创作孵化中心”,整合资源,提供选题论证、剧本研讨、排练演出全链条扶持;设立“新创剧目投资基金”,探索金融支持地方戏曲传承的商业化路径,催生更多契合时代精神、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二是经典活化。对《一文钱》《屠夫状元》等经典剧目,鼓励创作者运用现代舞台前沿技术、创新叙事方式与表现手法进行复排演绎,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基础上,赋予新时代审美特质与艺术魅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三是文旅融合。精心打造商洛戏曲旅游特色线路,将金丝峡、漫川关等重点景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街区巧妙串联,常态化嵌入沉浸式戏曲演出活动,让游客在观光游览中领略戏曲魅力。
(三)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厚植文化土壤。一是教育渗透。推动“戏曲进校园”制度化、课程化,编写商洛戏曲地方教材,将戏曲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美育课程或社团活动体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二是搭建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冠名、赞助、志愿服务等形式支持戏曲活动,举办“戏曲文化周”“票友大赛”等群众性活动,培育发展基层戏曲社团、民间班社,营造全民参与戏曲传承的浓厚氛围。三是拓展市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拓展戏曲市场。线下持续做优“商洛周周有戏看” “花鼓小剧场”品牌,提升演出品质与吸引力;线上打造“商洛戏曲数字剧场”,制作幕后探班、名家教唱等高质量短视频、直播内容,将商洛戏曲推向省内外乃至国内外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