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 助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商洛是“戏剧之乡”。市地方戏曲研究院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创作与演出并重。花鼓戏《夫妻观灯》《六斤县长》等剧目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屠夫状元》《月亮光光》《带灯》《情怀》《若河》等剧目屡获嘉奖,并巡回演出。坚持开展“周周有戏看” “城区公园文化2+N” “欢欢喜喜过大年”“国庆优秀剧目展演”等惠民演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但随着时代变迁,商洛地方戏曲艺术面临传承人才接续乏力,专业艺术人才结构失衡,培养体系薄弱、艺术经验难以高效传承等困境。
为此,建议:
(一)激活存量,壮大骨干人才队伍群体。一是做实“名家传戏”工程。发挥好商洛花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辛书善、商洛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浩智等老艺术家领头雁作用,系统整理老艺术家代表剧目和绝活,遴选优秀中青年演员,通过“一带一” “一带多”的形式,进行精准传承,确保经典技艺薪火相传。二是搭建研修提升平台。联合陕西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西安音乐学院等专业机构,定期举办高层次专业培训班、工作坊,邀请国内戏曲名家来商授课指导。鼓励支持商洛地方戏曲骨干人才赴省级、国家级院团或专业院校进修深造,提升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三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以项目制、签约制等方式,引进编剧、导演、音乐设计、理论研究等领域的专家,为商洛戏曲创排精品剧目、解决关键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联系,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商洛戏曲队伍。
(二)优化生态,营造注重戏曲人才氛围。一是改善待遇保障。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探索建立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薪酬分配制度。出台公益性惠民演出经费补助方案,按照财政负担演出成本并适当予以场次补助的方式,给予公益性惠民演出机构经费补助,支持戏曲院团积极开展公益惠民演出活动。二是拓宽发展空间。设立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基金,为商洛戏曲剧目创作、排练、外出交流展演等提供支持。设立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成果奖,加大对成绩突出剧目创作及演职人员的奖励力度,调动戏曲从业人员工作激情。三是营造尊崇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平台展示戏曲艺术魅力,讲述戏曲人特别是传承人坚守与奋斗的故事,提升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评选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大使,让戏曲人才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文化使者。
(三)夯实根基,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深化“校团合作”。推动商洛地方戏曲研究院与省市职院、陕西戏曲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等深度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设立教学点、开展在职培训、举办大师班或骨干班等方式,开设商洛地方戏曲特色班,制定符合剧种特点的培养方案,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舞台实践无缝衔接。二是拓展生源渠道。文旅部门应加强与教育部门和学校沟通,促进有条件的学校与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和各县区剧团合作,由院团派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戏曲普及讲座、示范演出,建立“戏曲兴趣社团”或“戏曲传承基地”,举办少儿戏曲大赛,激发参与热情。三是编写地方教材。发挥商洛地方戏曲研究院专业优势,组织人员编写商洛地方戏曲普及读本,梳理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的发展历程、曲艺特点、经典剧目等,让学生了解家乡戏、爱上家乡戏。
(四)凝聚合力,推动地方戏曲持续发展。一是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建议宣传、文旅部门从资金投入、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台支持性政策,将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和人才工作重点。二是落实戏曲院团主体责任。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和县区院团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任,创新管理机制,用地方政策和资源,培育高素质戏曲传承发展团队。三是组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家团。聘请陕西戏曲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表演艺术家、资深导演、资深编剧等担任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家团成员,参与商洛地方戏曲研究、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学员配备省上专家和商洛本土著名艺人作为共同导师,确保地方戏曲传承的专业性,彰显地方文化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