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柞水县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定印发了《柞水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柞水县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细则》《柞水县体育志愿者三下乡实施办法》等,从制度层面完善全民健身发展规划,强化队伍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陕西省滑雪大赛、陕西省大学生文化艺术体育节、陕西省第八届环秦岭自行车联赛(商洛柞水站)等赛事活动。大力实施“体育+”融合发展计划,先后建成营盘终南山寨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飞跃终南极限运动乐园、云山湖康体生态体育公园、秦岭·行一研学基地省级体育公园、县城临河路6公里健身步道等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10余处,年综合收益1.6亿元以上。积极开展群众和青少年“三大球”、田径比赛和职工气排球比赛,全方位营造“商洛·2024国际排联沙排U19世锦赛”赛事氛围,全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虽然我县全民健身发展态势良好,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及主管部门工作重视不够。二是硬件及配套设施缺乏。三是公共体育设施资金投入较少。四是全民健身运动指导水平不高。五是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在全市各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健全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市县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多部门共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良好局面。把场地设施建设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县年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二是加强顶层设计。邀请国内专家团队,积极借鉴天津打造国际排球名城经验,结合商洛市情特点,制定我市及县区“排球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发展“赛事经济”带动全民健身运动。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商洛,积极发展全民健身类产业。
二、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建议市县两级财政将体育健身事业经费、排球等赛事发展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坚持政府出资为主,社会、企业为辅的资金统筹原则。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指挥棒”“药引子”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军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策划“体育+”项目,吸引更多企业投入体育设施和健身产业。
三、进一步加快构建体育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体育赛事产品开发,实现“以体养体”,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开发体育品牌服装、体育器材产品,培育具有商洛特色的体育产品制造企业。二是鼓励发展“全域研学”,加快健身运动基地建设,推动体育健身、康养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唱响“全域研学”产业品牌。三是充分发挥我市各县(区)生态资源优势,举办体育健身精品赛事活动,扩大影响力,带动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引进体育人才支持力度,积极引进体育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和优秀后备人才,在人才安置、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强排球教练员、体育教师、裁判员队伍建设。落实聘用优秀退役排球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三是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体育教师不少于300人次。加大高水平排球裁判员培养力度,每年培训排球裁判员不少于100人次。
五、进一步加快补齐体育设施短板弱项。一是将体育部门纳入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建居民小区要严格按照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与住宅楼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交付。二是探索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资源,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盘活现有体育场所资源,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开放时间,拓展现有和在建体育设施服务功能,加大特色休闲健身运动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健身。三是加强设施管理维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签订体育健身设施管护协议,城区由城管部门负责管护,镇办由所在社区或村委会负责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