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建言议政

补齐群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 努力提升群众体育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4-11-01 08:19 来源: 记者: 作者:政协丹凤县委员会 阅读: 打印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是推动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商洛康养之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等精神需求,改善居住环境、调节生活氛围等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市体育健身器材基本达到全覆盖,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正成为全体市民的新风尚。但全民健身设施仍存在规划不细、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老城区、老旧小区居住的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群体无处健身游乐,成了民生保障的“短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存在规划不细的问题。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协同性,体育设施用地执行力度较弱。住建、体育等部门的规划衔接不畅,体育部门的规划缺乏约束力,导致体育用地保障推进障碍重重;城镇建设也未严格按照规划贯彻落实,导致欠账比较多,缺乏有效传导和针对性落实。

二是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在解决居住问题,主要集中在市政配套、建筑物公共部位维修等基础类改造,新建停车场、加装电梯等完善类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等提升类改造,解决健身设施“短板”的力度不足、措施不够,没有预留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小区绿化、户外休憩等场所,加之近年来居民私家车保有量增长很快,导致改造完成后小区公共空间狭小问题尤为突出。

三是在健身资源及设施投入上,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全民健身设施基本由政府投资建设,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建设运营,在设施种类上较为单一,健走步道、登山步道、骑行车道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极少,有的尚属于空白地带。健身场地设施的配置水平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城镇多而乡村少,新建城区分布多而老旧城区分布少,导致有的场地设施人满为患、有的却常年处于闲置状态。

为此,建议:

一、突出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健身设施用地规划。一是坚持科学性和服务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各级体育设施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保障体育用地总量供给处于一个合理水平,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分级、不同类型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等进行明确规定,作为强制性规范落实到城镇规划中去。二是设置保障体育用地目标硬性任务。将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纳入国土及规划部门的考核中去,严格落实配套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机制。三是加强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应加强国土土地使用权出让、编制小区体育用地控制性详规图纸等工作的部门协同,切实保障体育设施用地。

二、坚持统筹整合,多措并举提升空间资源利用率。一是借机改造建设健身设施。要充分利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机遇,充分利用公共绿化空间、商业开放空间、建筑空间、地下空间、街巷空间,构建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二是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充分挖潜城市、街道和社区中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滩地、路桥附属用地、市政用地、老旧建筑等,通过整合、腾退、置换等方式,结合群众意愿,见缝插针建设群众身边的小型化健身设施和场所。三是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出台制定激励政策,支持房地产公司、企业、体育协会、培训机构等结合实际,配建健身设施和场馆。

三、加强保障指导,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完善设施配备规划。在健身设施规划建设中,要满足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不同健身娱乐需求,因地制宜构建安装适宜、安全的设施器材。二是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培育。不断加大体育协会组织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组织在服务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积极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要结合本地传统及地域人文优势,突显群众体育草根性、开放性、规范性和效益性等要求,创新办一些接地气、特色明、效益高、群众喜闻乐见并易于参与的赛事活动,不断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