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标准化茶园建设
做大做强“丹凤茶叶”品牌
近年来,我县继续坚持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为契机,以扩张规模,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加强了标准化茶园建设、低产老茶园改造、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茶叶营销和品牌创建、茶旅茶文化挖掘,全县茶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扩张规模促发展。按照“集中连片、板块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重点在武关镇、竹林关镇、花瓶子等镇的适生区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扩张茶叶基地规模。二是标准建园促提升。积极调整优化品种,引进种植黄茶、白茶、龙井43等3个茶叶品种,建设标准化茶园5000亩,高山茶园15000亩。大力发展无性系标准化茶园,改造提升茶园设施。三是茶园改造提水平。以老茶园改造和退耕还茶,撂荒茶园开发利用为途径,改善茶园立地条件,提高老茶园整体产茶水平,增加采茶面积,提高茶叶生产总产量。四是品牌提升争市场。全县发展茶叶生产加工企业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2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申报省级家庭农场1个,茶叶初加工5家,现有清洁化加工生产线5条。“秦鼎绿茶”“秦鼎红”等茶叶品牌荣获国家级茶博会金奖。五是茶旅融合促振兴。丹凤县利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茶乡毛坪生态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秦岭兰苑、茶博园、茶博馆、兰花谷、茶乡书吧的基础上,不断发掘特色乡村旅游新亮点,做大“茶乡毛坪”旅游品牌。规划“产业示范区”“兰花观赏游览区”“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区”三个游览园区,打造茶叶采摘、手工炒茶等茶文化体验区。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一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和效益有待提升。丹凤县作为陕茶的重要产区之一,其茶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茶产业的产值和效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毛茶利用率低、产业链短,茶饮、茶保健等高附加价值产品数量少,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丹凤县茶产业虽拥有一定的品牌数量,但大多为区域品牌,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这导致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茶产业的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营销策略。这导致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缓慢,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技术创新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丹凤县茶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先进的种植、加工和保鲜技术,这导致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难以达到更高水平,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茶产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滞后现象,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这导致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难以实现持续创新和提升。四是茶旅融合发展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丹凤县茶产业在茶旅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地整合和规划,这导致茶产业与旅游业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融合,影响了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茶产业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还不够深入,缺乏对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这导致茶叶的附加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的深度发展。为此,建议:
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为契机,以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为抓手,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以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为核心,重点加强标准化茶园建设、低产老茶园改造、茶叶品牌建设、茶旅茶文化挖掘,推动茶叶链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大力发展无性系标准化生态茶园,不断扩大生态茶园面积。以老茶园改造和退耕还茶,低产茶园改造为途径,改善茶园立地条件,提高老茶园整体产茶水平,建立高标准规模化良种茶园,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茶园建设,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发展潜力。认真筛选、引进和培育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良品种,加速低产劣质茶园改造,发展高品质的新茶基地,提高夏秋茶叶加工利用率,引导茶企积极引进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挖掘茶业发展潜力,推动茶产业化发展。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市场开拓。建立健全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建设,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加大茶叶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拓省内外茶叶市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依托美丽休闲乡村,打造茶旅融合产业。把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产业,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