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发展“组合拳”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将发展茶产业作为全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的思路,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茶旅融合,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北高山岩茶基地,推动丹凤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茶产业不断扩大。全县在武关、竹林关、花瓶子3个镇栽植茶叶2.248万亩,年产干毛茶142吨,一产产值1415万元,带动2200户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茶叶加工企业4家,村集体经济组织2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茶叶家庭农场1个。建成清洁化加工生产线5条,年加工能力达1000余吨,销售渠道不断外延,在西安、北京等地建设10余家茶叶销售门店。三是品牌质量逐步提升。全县注册“武关”等茶叶商标8个,开发有毛尖、炒青、红茶、黄金芽茶、白茶等5类茶产品,“秦鼎绿茶” “秦鼎红”等茶叶品牌荣获茶博会金奖,张丽、金鸽等人荣获“陕西最美职业农民”“陕西十佳青年茶人”等称号。
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面积小,经济总量少。全县仅有3个镇10个村栽植茶叶,茶叶栽植面积规模小,茶叶产值占全县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太小。二是茶园基础差,茶叶产量低。我县茶叶种植起步于90年代,建园基础较差,管理粗放,造成茶园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茶树生长衰弱,导致茶叶产量低。加之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起步晚,投资不足,带动效应不明显。三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我县茶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链条较短,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茶叶综合开发利用率不足。四是政策扶持不够,技术含量低。茶树生长时间较长,见效慢,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茶农缺乏资金、技术等,导致茶产业发展缓慢。五是品牌效应不高,市场竞争弱。流通领域缺乏整体营销战略,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差,影响力小。为此,建议:
一是继续扩大茶园规模。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立足气候、地质资源禀赋,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核心示范引领、多片联动推进、做大茶园规模”的思路,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同时改造提升现有低质低效茶园,科学施策,增强土壤的肥力,让低产茶园向高产、生态茶园转化,激活茶园活力。
二是提升清洁化加工生产水平。建设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茶叶生产线,提高夏秋茶叶加工利用率,引导茶企积极引进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挖掘茶产业发展潜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
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和人才培育。通过“外引”“内扶”“促联”等办法,积极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建茶叶产、加、销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市场联动、抱团发展,提升丹凤茶叶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组建茶产业发展“智库”,提供茶产业规划、新品种示范种植、茶叶品种改良等专业指导,培育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人才。
四是积极开展宣传推介。组织茶企参加茶叶技能大赛、茶博会、农交会等集中推介宣传活动,提高丹凤茶叶品牌影响力。鼓励和支持县域内企业使用统一标志和企业品牌,加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实现带码上市,开展各类促销活动。
五是促进茶旅融合发展。把茶产业与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相融合,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茶业园区、微茶庄等,挖掘中国最北茶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茶旅文”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