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茶叶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局面。如,镇安县将茶叶产业定位为县域特色农产品“五朵金花”中的“首朵金花”,着力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形成了基地有规模、扶持有力度、产业有链条、市场有主体、推广有品牌、效益有提升、茶农有增收的持续向好发展态势。
但当前全市产业茶叶发展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宏观调控不足,管理措施乏力。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商标品牌与区域公共品牌协同发展体系尚未构建到位。二是缺乏科学管理,茶园质效不高。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分级及茶厂建设等缺乏统一标准,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技术工艺粗放,科技赋能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不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低,科技化水平不高、效益较低。四是市场开拓乏力,品牌品质不优。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茶企联合度低,品牌推广上缺乏系统思维,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延展链条不足,产业效益不高。茶品主要以春茶中的绿茶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少、特色不鲜明,附加值较低。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构建有序市场环境。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县级、茶叶主产镇、市场层级三级组织体系,制定出台县(区)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建立规范标准体系。设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完善考核奖补办法,引导激励茶农、合作社、企业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做大产业基地,按照优生适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建设核心产区、优质产区。做实主体带联,按照政府引导、集体牵头、企业申报、市场运作、农户自愿、政策扶持原则,构建村集体经济服务带联、茶企合作社生产带联、多元主体销售带联的三级带联机制。做强龙头企业,引导扶持带联效果明显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整合、股份合作、租赁出让等形式,培育竞争力、带联能力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招商引资实行联合经营或战略同盟经营,组建产销联合龙头企业。做优科技支撑,以龙头茶企为依托,结合“组团式”帮扶,聚合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科技人才,组建茶叶技术团队,建立培训基地;加大茶叶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在茶叶集中产区的镇村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三是优化技术工艺,增强行业竞争优势。统一行业标准,以协会为主导,制定茶叶加工技术规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茶品质提升。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坚持品牌、质量、标准、包装、宣传“五统一”,倡导绿色消费。提升科技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围绕茶树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先进加工工艺的引进,加大对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茶叶精细化加工、标准化管理。
四是加大品牌培育,创新营销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制定出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提升品牌保护度和监管度。完善品牌策划,切实杜绝品牌单打独斗、鼓励企业在县(区)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进行无公害认证、有机认证、名优品牌创建等,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构建多元营销体系,在城区建立茶叶产业文化体验中心,在茶叶主产区镇规划建设鲜茶叶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北京、西安、兰州等大中型城市的品牌茶叶直营店;鼓励企业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网络渠道,拓展销售路径,打造新消费场景。策划具有全市代表性或区域代表性、周期性“采摘节”“茶文化艺术节”等各类茶事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五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在做优绿茶基础上,开发红茶、黑茶、白茶、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超微茶粉等新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茶饮料、茶多酚等产业附加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推进“茶光互补”大型地面电站项目,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式生态农业模式,探索茶叶产业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助推茶文化培育,挖掘茶文化休闲养生功能,在茶叶主产区镇建设“茶文化”“茶乡游”“茶舍”“茶庄”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茶学、茶画、茶故事与茶艺表演融入茶文化。助推茶旅融合发展,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开展“茶园采摘体验一日游”等活动,打造一批融合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体验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茶旅精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康养结合,推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