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大地上的绿色实践
——关于赴天津市津南区挂职的收获与思考
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我有幸被选派到天津市津南区挂职锻炼,担任津南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挂职一年,时间虽短,但感受很深、收获很大。
一、工作情况
一年来,自己坚持将挂职学习作为开阔眼界、实践锻炼、自我提升的难得机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领会津南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及时熟悉生态环境工作的政策业务、工作举措和面临的形势任务,自觉转换身份、适应环境、投入工作。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围绕建设美丽津南目标,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指导绿屏·八里湾、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等重要生态节点开展造林绿化、水系连通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组织八里台镇申报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对照相关要求,加快创建步伐,邀请上级领导和相关专家深入实地调研、开展业务指导,做好评估验收,目前已通过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初评,并通过生态环境部公示,待正式命名。同时,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低碳(近零碳)等示范建设,加快“无废细胞”“宁静小区”创建工作。全年共创建“无废细胞”39个,八里台园区被评为天津市低碳示范建设园区。
二是持续强化污染防治。按照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工作要求,经常深入园区和工厂、企业,就工业源管控、企业环保绩效升级、氮氧化物排放量压减等工作进行执法检查,推动移动源清洁化替代场景落地。加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境内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环境监管,对企业工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严格防控工矿企业用地新增土壤污染,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更新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尤其是进入秋冬季以后,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不间断开展夜查,检查企业、扬尘工地、喷涂行业落实重污染天气的相关措施,严查处置焚烧垃圾、冥币和燃放鞭炮、路边烧烤等行为。2024年津南区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津南蓝”成为群众“抬头间”的幸福。
三是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始终树立“大环保”理念,大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利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开展丰富多彩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在学校、社区、街镇、商超等场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制作津南生态环境宣传片、刊发先进人物事迹、组织短视频大赛,加大环保政策知识宣传和普及。此外,按照依法行政要求,组织开展法制讲座和执法人员法规政策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全年开展助企环保法治专题培训9场次,受益企业达500余家;培育橄榄绿、蓝天救援队等志愿服务队伍5支,向社会公众发放环保宣传品3000余件,公众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收获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和所见、所闻、所感,深切体会到天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以及津南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京津冀东部生态走廊的组成部分、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发展理念新,工作要求严,干部作风实,对自己启发很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收获。
(一)感受到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天津作为拥有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经历近代革命和建设的洗礼,特别是伴随近代工业的兴起,人口聚集迅速,人员结构复杂,多元文化交融,已经形成了开放、热情、包容的城市精神气质和风格。在挂职期间,通过各层各方面的接触和了解,切身感受到天津及津南人的不排外、不冷漠、不封闭,热情厚道,低调谦虚,注重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始终以大格局、大担当加快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国大局。
(二)领略到了先进超前的发展理念。天津作为重工业城市和高端装备研发基地,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联系比较紧密。特别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有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统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推行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在项目建设上,注重科技含量、环境质量、就业容量、税源增量。深切感受到天津的发展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要求,又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基础优势,理念新,措施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质效比较显著。
(三)体验到了严格规范的纪律要求。天津始终以坚决筑牢首都政治、安全“护城河”为己任,积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北京发展,政治站位高,纪律要求严,工作管理规范。在参与津南区生态环境工作中,明显体会到无论是执行党中央和天津市委、津南区委的决策部署、工作安排,还是正常的工作开展、运行程序和标准要求,以及公务人员的言行管理,都是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严格规范。特别是通过强化责任、政策、督查、考核四个体系保障,真正让干部在适应严格纪律约束下担当作为,推进责任和任务落实,促进各项工作。
(四)感悟到了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天津工业企业多,人口密度大,污染防治任务重,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巨大。津南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工作责任和使命尤为艰巨。在一年多的工作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津南区生态环境局以美丽津南建设为目标、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坚持生态环境质量时时监测、周通报、月评比和24小时值班处置环保信访投诉,以网格化管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广大工作人员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作风务实,工作中注重体验式监管、诊疗式执法,坚持“无事不扰”和技术帮扶同向发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同步优化。
(五)学习到了系统专业的政策业务。挂职是一次新的实践锻炼,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一年来,通过参加生态环境部和天津市、津南区生态环境局的业务培训,系统学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水生态环境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环保督察典型案件警示等内容,了解当前生态环境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工作重点。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工作,了解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相关政策业务,熟悉了“无废细胞”“宁静小区”相关专业知识。
三、几点启示
津南区通过丰富“绿水青山”重要内涵,探索“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商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中国康养之都有很多启示和借鉴。
启示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前提。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毫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围绕提升科技含量、环境质量、就业容量、税源增量,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新材料、大健康、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步发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启示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是重点。拓展生态产品价值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要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效,不断丰富林相、地被、标识和服务设施,积极构建智能管理体系,深度谋划市场化运营养护开发机制,有序推进特许经营权转让,不断探索森林碳汇开发新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休闲体验等融合产业,做好“生态+、文化+”的文章,持续丰富“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在营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基础上,让绿水青山“美丽颜值”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启示三:创新“双碳”体制机制是关键。破解“双碳”转化利用瓶颈,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要优化思路、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双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与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双碳”领域科技研发、“双碳”创新研究机构运营发展、“双碳”交流交易平台等建设,助推“双碳”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探索借助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等手段,提高碳排放成本和减碳收益。加强碳排放、碳汇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探索制定碳排放统计核算办法,助推各项“双碳”指标核算体系落地实践,不断实现“双碳”潜在价值和良好效益。
启示四:强化环保理念普及是基础。普及环保理念、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生产方式、能源结构、交通运输方式、城乡建设方式和社会生产生活理念绿色低碳转型;组织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建设双碳产业项目提升改造,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结合各行业领域在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方面工作亮点,提炼打造“双碳”应用示范场景。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和途径,加大环保政策法规宣传,普及绿色低碳知识,提高全民环保和绿色低碳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启示五:落实共抓环保责任是保障。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优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任务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将考核结果作为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奖优罚劣等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健全完善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不断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