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他山之石

准确把握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工作边界

发布时间:2024-07-30 09:57 来源: 记者: 作者:浙江省丽水市政协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协积极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在取得丰硕实践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概念混淆、工作越界、责任不清等问题。基层政协要把握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工作边界,推动两者有效衔接,实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一、把握层级边界推动协商议题衔接。一是畅通议题征集渠道。面向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政协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各界群众,开通网上网下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常态化协商议题征集渠道。二是界定议题协商类别。按照层级关系,将需要县级及以上层面解决的问题备选各级政协协商议题,将县级以下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备选基层协商议题。需要县级及以上层面解决,却发生在乡镇(街道)或村(社)的问题,可上可下备选政协协商或基层协商议题。三是纳入协商计划安排。每年年初,省市县三级政协筛选政协协商重点议题,确定“请你来协商”“民生议事堂”议题,并制定政协协商年度计划;乡镇(街道)从基层协商议题中选重点议题,制定基层协商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变化,及时补充或调整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计划安排。

二、把握利益边界推动协商主体衔接。坚持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的原则,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参与协商活动的积极性。在政协协商中,确定协商主体为政协委员和县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可以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提供问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提供参考信息,可以邀请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干部群众列席观摩,学习和熟悉协商规范和流程。在基层协商中,确定协商主体为乡镇(街道)、村(社)干部和普通群众,特别是乡村两级负责人和村民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可以邀请各级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和出谋划策,促进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三、把握类别边界推动协商平台衔接。政协协商由政协主席、副主席、专委会主任及其他政协工作者主持;基层协商由乡镇(街道)和村(社)负责人主持。省市政协每年安排一定的“民生议事堂”议题,示范指导县级政协“搭台”工作。更加重视三级政协联动,不断提升政协协商水平。

四、把握职权边界推动协商机制衔接。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委或党委办公室加强跨系统跨部门工作统筹。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由政协办梳理,党委办、政府办、政协办联合发文;基层协商工作计划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梳理,其党政办发文。推动政协协商向乡镇(街道)、村(社)延伸,同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文件,由党委政府政协联合发文,或党委政府转发政协文件。对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不断完善协商活动全流程闭环管理。

五、把握内容边界推动协商阵地衔接。加强乡镇(街道)公共资源共享,是破解基层阵地建设的关键。推进政协组织与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单位共用协商场所,共建基层协商阵地。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矛盾调处中心、乡贤馆、文化礼堂等现有阵地和公共空间,建成“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联系点“三位一体”协商平台等。

六、把握参与边界推动协商成果衔接。规范工作绩效的统计方法,科学绘制表格,从参与范围、意见沟通、成果转化等方面,全方位统计政协协商、基层协商达成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秉持共建共享原则,凡参与创新实践各方,共同享有实践成果。建立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成果集中统一展示窗口,比较两者在协商、监督、化解等方面成效,激发各方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动力。

分享: